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原文的权威性始终被放在第一位,被视为评价译文的绝对标准,翻译活动成为了对原文亦步亦趋的复制工作。由于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长期被忽视,译者逐渐沦为原文的“仆人”和翻译中的“隐身人”。自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理论与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新空间,译者的主体性也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张谷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一生致力于英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尤其以翻译哈代作品著称。他的译品以信达流畅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译界的楷模”。张谷若于30年代翻译的哈代小说《还乡》,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因此,以张谷若所译《还乡》这一经典译本为例子进行分析,能够更为直观地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具体发挥,也将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本文以张谷若汉译本为研究文本,采用案例分析法,分五章进行详细论述。第一章简要介绍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对翻译主体以及译者主体性进行定义,并且梳理了国内外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状况。第三章介绍了作者哈代和译者张谷若的生平及其翻译思想,为后文译者主体性研究做铺垫。第四章从译者对源文本、翻译策略的选择和感官美的再现等方面对张谷若译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第五章得出结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译者的翻译动机、个人审美以及文化立场等都直接影响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译文的最终面貌。因此,在今后的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