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产生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扰乱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引起师生冲突,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预防和矫治课堂问题行为,一直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学者对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以所在学校广西南宁市第二十中学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详细了解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深入分析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和产生原因,探讨课堂问题行为的引导和矫治策略。 第一部分,从理论视角概述了问题行为的涵义、判断标准,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分类及表现、判断标准。 第二部分,以所在学校广西南宁市第二十中学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详细了解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结果对普遍性、主要表现、主要诱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课堂问题行为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内在因素,即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从初中生的性格类型、认知水平、基本需要、情绪情感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外在因素主要来自教师授课、师生关系、课堂环境、课堂规则和父母教养方式。 第四部分,结合学者们研究的理论,从我校实际出发,提出六点引导和矫治策略:教师的正确认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建良好课堂环境、学生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进行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