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质和培养条件对大豆愈伤组织积累异黄酮的影响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SI)是大豆等豆科植物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物。近年来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功效,是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大豆异黄酮主要从大豆粕、豆胚及加工过程的废水中提取,提取效率较低,在自然界中资源有限,为此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合成大豆异黄酮的工作。本实验与HPLC相比较,通过优化电泳条件和采用內标分析,改进了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探讨了大豆种质异黄酮含量差异与其愈伤组织中异黄酮积累的相
其他文献
采用29个品种(系),设4个密度处理,以裂区设计,对不同品种(系)在不同时期及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田间倒伏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小麦抽穗后,调查各次降雨引起田间倒伏表现,共计七次。结合降雨量分析倒伏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春小麦倒伏主要发生在2个时期,即穗重快速增长期和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在本试验所经历的降雨量范围内,没有发现倒伏与降雨量的相关性,降雨只是引起小麦倒伏的诱因之一;各品系在不同密度和生育进程
本研究于2003年至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农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和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数字农业实验室共同完成。研究课题是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点资助项目“智能化
棉纤维加厚发育期是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键时期,棉纤维加厚发育生理特性决定棉纤维比强度的形成。本文以产量和纤维比强度差异显著的棉花品种为材料,于2004~2005年在江苏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1)棉铃对位叶碳氮比值(C/N)的变异性及与棉铃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关系;(2)棉纤维加厚发育相关物质(可溶性糖、蔗糖、β-1,3-葡聚糖和纤维素)变化的基因型差异及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