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花(Chrysanthemum X morifolium Ramat.)是世界著名盆栽花卉之一,在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目前国内盆栽多头小菊的消费在逐年增长,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秋季节日用花。在实际的栽培过程中发现现有种质资源株型高大松散,并且对栽培技术要求较高,难以保持整齐一致性,不适合规模化栽培生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现有资源的株型进行改良,以期育出自然分枝力强、株型丰满紧凑、自然花期在“十一”的盆栽多头小菊品种。这对盆栽多头小菊的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引入自然分枝成型的多花球菊进行杂交育种,对杂交后代的分枝特点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盆栽多头小菊单株。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对现有的自然杂交产生的430个小菊株系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其主要观赏价值和栽培特点,选取了15个与其植株性状、花部性状和繁殖及抗性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依据加权灰色关联度值对各株系进行排名,建立了盆栽多头小菊的综合评价体系。最终筛选出r≥0.9701的优良株系共43个,这些株系株型较好、花朵繁密、花色鲜艳纯正或花型奇特,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栽培和筛选选育出新品种,也可以作为优良的育种材料。2.选择引进的德国多花球菊和荷兰菊’Time’系列杂交后代编号为183和388的株系做为亲本进行配组杂交。对杂交植株采种分析发现,各杂交组合均有种子产生,共收获种子1655粒,定植成苗791株。并发现自然杂交情况下结实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舌状花和筒状花的柱头均接受了花粉。3.对杂交后代的分枝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杂交后代植株中存在四种不同的分枝类型:A型为半散展型,植株有几个大分枝组成;B型为直立生长型,植株高大,分枝较少;C型为塔形,植株形成宝塔样,从顶端到底部都有花序;D型为散展型,植株呈紧密的球形或半球形。其主要相关性状如株高、封顶高度、主茎叶片数和一级侧分枝数目存在显著差异。四种类型生长过程中分枝发生的早晚和分枝方式的不同影响其最终株型的形成。总体来看,A、C和D型的分枝能力较强,有潜力形成紧凑圆整的株型,其中D型的分枝能力最强,而B型较难自然发生大量侧分枝,不易形成好的株型。4.对杂种后代791株植株的分枝特点分析,发现分枝能力较强的A、C和D型共264株,占到总数的33%。对各杂交组合后代分枝类型的统计分析发现,以多花球菊作母本的124株杂种实生苗,分枝力强(即A、C和D型)的单株共82株,占到66.1%,而B型仅占到33.9%;以荷兰菊系列作母本的情况恰恰相反,杂种后代667株中,A、C和D型所占的比重仅为27.3%,而B型则占到72.7%。推测杂种后代分枝力强弱可能受到母本的影响较大。5.采用灰色关联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对264个分枝力较强的单株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以优良株型和花期早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最终筛选出性状最优良的58个单株,这些单株的株型和花期性状较符合或接近育种目标的要求,分枝繁密,株型紧凑,开花期早且开花覆盖效果良好,通过进一步的选育可培育出适合产业化生产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