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研究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dou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并印发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十九大以后我国首个区域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山东省贯彻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区域经济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提供高端人才和科技支撑,归根结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这类资源。深刻分析当前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化的贡献,对山东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山东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涉及到山东省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趋势等方面,以便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其次,对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主要涉及到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科技支撑等方面,以便于对山东省高等教育现状有清晰的认识。再次,制定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运用了典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最终确定了6个高等教育指标和3个新旧动能转换指标作为本研究的最终评价指标。最后,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度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Y1与自变量高校R&D人员X9关系最密切。回归方程为:Y1=-0.821+0.415X9。高校R&D人员对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主要发挥直接作用,直接作用系数为0.95;从决策系数上来看,R2(X9)=0.95,说明高校R&D人员对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起到正向决定作用。第二,互联网普及率Y7与自变量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X6、高校R&D经费X10关系最密切。回归方程为:Y7=-29.270+203.518X6+.794X10。从直接作用上来看,高校R&D经费直接作用系数为0.69大于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直接作用系数0.32。从间接作用上来看,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间接作用系数为0.63大于高校R&D经费间接作用系数0.30。从决策系数上来看R2(X6)=0.51;R2(X10)=0.89,都对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其中R2(X10)>R2(X6),表明高校R&D经费对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第三,人均GDPY13与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X1、专任教师数X2关系密切。回归方程为:Y13=-14.083+.562X1+.412X2。从直接作用上来看,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直接作用系数为0.66大于专任教师数直接作用系数0.35。从间接作用上来看,专任教师数的间接作用系数为0.63大于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间接作用系数0.33。R2(X1)=0.87;R2(X6)=0.55,都对人均GDP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其中R2(X1)>R2(X6),表明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对人均GDP的增加起决定作用。结合各变量决策系数总体上来看,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作用大小依次为:高校R&D人员>高校R&D经费>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专任教师数>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第四,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自2018年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以来,高等教育对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6.66%,低于全国7.71%的平均水平;从整体教育上来看,山东省教育对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为8.55%,低于全国13.31%的平均水平。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发现,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新旧动能转换提出的新要求。为更好的发挥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作用,本研究提出以下路径选择包括:合理定位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扩大高层次教师队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财政性经费投入,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其他文献
国际贸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运是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手段,作为陆上与海上的中转站,港口物流在海洋运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作为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港口物流的发展也应当积极向高质量发展靠拢,目前,港口物流的发展已由原来的提供装卸、运输、仓储等服务转型为提供更为广泛的新型港口物流服务。研究影响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一定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这势必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进PPP模式的应用,PPP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促使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但一些项目缺乏对PPP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价,急于盲目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回报率低等各种不确定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逐渐出现。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正面临着阶层分化逐渐固化的问题,无疑会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而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有助于缓解我国阶层固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尤其是在当今,在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上行乏力的情况下,优化国内收入分配格局已然成为拉动内需,释放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代际收入流动的研究正值当下。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1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怎样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界定、内涵特征等进行分析,基于创新扩散机制、人力资本优化机制、主导产业转换机制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带动作用机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从全国、分行业两个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建设高速公路的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名震中外的成绩。由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总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仅依靠各地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国家的财政压力将不断增加。因此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融资模式逐渐被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作为该模式所包含形式之一的BOT模式,即“建造-经营-移交”已被各利益相关方所青睐,也是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建设的主要方式。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耗时
2018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带来了中美技术竞争,对外技术政策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美国事实上通过知识产权规则、对内投资限制和对外出口管制等手段实现对关键技术的闭环保护,试图围堵我国企业获取美国先进技术的途径,阻碍中国技术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技术竞争的新形势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何种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当下亟待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规则分析,探讨美国在技术竞争中利用的知识产权规则、投资审查
当前,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信息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凸显,城市体系开始由“等级体系”逐渐向“关系网络”转变。因此,只有在城市关联网络视角下,综合把握各城市的资源、产业、技术、人才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根据现有研究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整体发展逐渐趋于协调状态。但不同区域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影响,新型城镇化和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由于每一区域新型城镇化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方面看,最重要的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从经济方面看,不平衡的发展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鲜有研究涉及社会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影响,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地区经济差距纳
随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难以为继,如何让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投资要素值得重视。人作为创新和改革的主体,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仅靠个人和市场难以达到经济增长中所需要的平衡水平,需要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政府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