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发展面临资金瓶颈,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投融资改革的普遍趋势。不管怎样,各类各级学校的发展,无论是增加教育经费,还是促进教育公平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是一种制度安排,都离不开教育投融资体制机制的重新设计。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本文通过梳理教育财政、教育融资手段和教育融资效率等相关理论研究,对教育融资的整体理论构架有了清晰的了解,采用的理论主要是财政学、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向教育领域的延伸,这增加了文章的创新性和规范性;同时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教育融资经验也进行了整理和借鉴,这些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然后,本文通过对教育融资方式和融资实践的梳理,归纳出教育融资方式主要有公共财政拨款、贷款融资、项目融资等六种方式,对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与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炼出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等五个影响教育融资创新的因素,将教育融资创新绩效的评价分为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并设计了实证模型及相关假设,确定了教育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本得到验证,同时在公共教育财政、教育成本分担收费、贷款融资等六种融资手段下,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各有不同。论文随后从教育融资理念、教育融资路径、教育融资手段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反梯度推进教育融资理念、教育券制教育财政补贴方法、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以及教育融资的优化组合等教育融资的创新理念,用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使用。为保证论文理论分析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访谈,从实践角度分析了教育融资创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实施教育融资创新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教育融资创新的影响因素有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包含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两个方面。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数据统计软件验证了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和融资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能力因素都对教育融资的规模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成本因素、制度因素、风险因素对教育融资的配置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2)在完善助学贷款机制方面,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认为风险投资引入助学贷款,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本投资式的”资助计划,即银行对学生的资助等同于对一个有风险的企业进行投资,“买进”学生未来收入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使让贷款学生群体承担部分还贷风险。这种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分散贷款风险,为助学贷款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风险承担机制,有助于提高助学贷款的稳健性,从而为教育资源筹集提供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本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分别对银行和个人的贷款风险进行了测算。(3)在不同教育产品的差别定价方面,本文认为教育产品价格是国家支付的人均教育经费(可称隐性价格)与学生支付的学费(可称显性价格)两部分之和,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产品价格类型;教育产品差别定价最终体现为国家和个人之间划定的不同分担比例。这种显性而完整的教育产品价格机制既有利保持原有体制下各界对教育的投资渠道,又能进一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激发社会对教育的投资热情,使教育保持应有的竞争、灵活和高效,从而使教育发展回归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