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标准化碘值、电子密度及有效原子序数诊断结直肠癌分化程度的诊断效能;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标准化碘值、电子密度及有效原子序数诊断结直肠癌是否浆膜浸润的诊断效能;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临床诊断及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并且接受西门子双源CT检查的患者102例,其中高分化17例、中分化63例、低分化22例;浆膜浸润69例,未浆膜浸润33例。通过第三代双源CT扫描获得双能量动静脉期图像,在西门子syngo MMWP VE36A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得到动静脉期碘图、电子密度/有效原子序数图,测量病灶及周围脂肪间隙碘值、电子密度及有效原子序数,计算标准化碘值=病灶碘值/同层面大血管碘值。与金标准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双源CT双能量技术多参数诊断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及是否浆膜浸润的诊断价值、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为多组样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两组样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诊断效能。计量资料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结直肠癌在动脉期的标准化碘值(0.20±0.04、0.25±0.02、0.29±0.03)、有效原子序数(8.07±0.04、8.28±0.05、8.6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电子密度(38.18±7.11、40.18±6.05、38.38±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结直肠癌在静脉期的标准化碘值(0.56±0.08、0.74±0.11、0.82±0.11)、有效原子序数(8.11±0.06、8.32±0.04、8.64±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电子密度(43.06±7.46、42.95±6.46、44.79±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动脉期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对结直肠癌高、中分化及低分化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899、0.914,敏感性为86.4%、86.4%,特异性为71.2%、96.3%,阳性预测值为42.2%、86.3%,阴性预测值为94.7%、96.2%,最佳诊断阈值为0.2597mg/ml、8.5075,动脉期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期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对结直肠癌高、中分化及低分化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865、0.891,敏感性为86.4%、77.3%,特异性为80.0%、91.2%,阳性预测值为51.3%、70.8%,阴性预测值为95.4%、92.3%,最佳诊断阈值为0.777mg/ml、8.445,静脉期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结直肠癌浆膜浸润及未浆膜浸润在动脉期的标准化碘值(0.06±0.02、0.02±0.01)、有效原子序数(7.20±0.88、6.8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子密度值(-54.06±11.48、-55.09±7.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浆膜浸润及未浆膜浸润在静脉期的标准化碘值(0.15±0.04、0.06±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原子序数(7.17±0.16、7.12±0.15)及电子密度(-54.88±11.27、-59.19±9.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动脉期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对结直肠癌浆膜浸润及未浸润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963、0.944,敏感性分别为84.1%、97.1%,特异度分别为97.0%、87.9%,阳性预测值为95.2%、94.4%,阴性预测值为79.4%、93.5%,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0.0519mg/ml、7.0250,动脉期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期标准化碘值对结直肠癌浆膜浸润及未浸润的诊断效能AUC为0.962,敏感度为98.6%,特异度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5.8%,阴性预测值为96.8%,最佳诊断阈值为0.0934mg/ml。5.同一分组内的结直肠癌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之间具有相关性,电子密度与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不具有相关性。结论:1.双源CT双能量技术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对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方法,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诊断分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及思路;电子密度对分化程度无诊断价值。2.双源CT双能量技术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对结直肠癌浆膜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方法,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诊断浆膜浸润提供了新的方法及思路;电子密度对浆膜浸润无诊断价值。3.双源CT双能量技术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具有相关性,电子密度与标准化碘值及有效原子序数不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