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优10号小麦营养特征与穗肥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uang_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小麦新品种丰优10号的生长特征、营养特征及穗肥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小麦穗分化不同时期的生物学观察,明确叶片生长与穗分化的对应关系,探讨叶龄决定穗肥施用时期的技术,从而确定在不同叶片数下穗肥的施用对小麦的高产的影响。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小麦在贵阳全生育期为192天,叶片数12叶,且每个生育期及穗分化均与小麦叶龄存在对应关系,小麦自展3-4叶时期进入分蘖,同时开始进入穗分化,在展7叶时至12叶时,小麦进入拔节期到孕穗期,小麦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分蘖在12叶时停止发生,开始抽穗。将展8叶视为小麦有效分蘖叶龄临界期。(2)小麦全株光合产物的积累动态呈现出慢-快-慢的特征。分蘖期以前干物质积累强度小,在分蘖到抽穗扬花期干物质积累速率上升,达到整个生长发育的高峰值,抽穗期穗的干物质积累速率达最大。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率表现为:茎>叶>根>穗。(3)小麦各器官中氮素相对含量的分布表现为叶片>茎>根>穗。全株氮素积累主要在分蘖到抽穗期,氮素吸收的高峰期在孕穗期,即为小麦的氮素最大营养效率期。小麦对钾素吸收量仅次于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变化总趋势为:前期含量高,后期不断减小。各器官中磷素和钾素相对含量的分布表现为茎>叶>根>穗。全株磷素和钾素积累主要在分蘖到抽穗期,磷素和钾素吸收高峰期在抽穗期,即为小麦的磷素和钾素最大营养效率期。(4)氮肥施用比例增加,株高最高,基部节间变粗,有效避免植株倒伏;植株叶片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改善抽穗后功能叶的生长形态,增加叶源量,促进小麦灌浆结实,提高产量。(5)在施肥量一致的情况下,在7叶1心(小花分化期)施入穗肥,促进了基部节间的伸长,保证株间的通风及透光;有利于小麦小花分化防止小花退化,并且防止分蘖退化,减少无效分蘖的产生,增加穗粒数的同时提高结实率,即在7叶1心施穗肥更能较好地协调穗粒结构,提高结实率,获得高产,是丰优10号小麦最佳施肥时期。
其他文献
试验在2007-2009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以两个具有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施氮0、180和360 kg N /ha,施硫0、60 kg S/ha水平,研究了不同硫氮肥配施水平对高产小麦物质积累转运、根际生态及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对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不同硫氮配施水平下,氮影响效应较硫及硫氮交互要强,对两冬小麦品种开花期和成熟期
甜菜夜蛾抗虫酰肼品系选育及其抗性发展监测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群体汰选与单对汰选相结合的方法对甜菜夜蛾进行了12代室内汰选,其抗性倍数只有敏感品系的5.24倍,抗性发展缓慢;群
本研究选择了长江三角洲的黄红壤、小粉土两种有代表性耕作土壤,通过室内培养和溫室盆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土壤及土壤-青菜体系中重金属镉、汞对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指标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参考,本项目取得如下一些研究结果:1.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外源Cd、Hg单因素及其复合污染从0天到56天对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
从四川省中江石泉乡丹参GMP示范基地采集患病丹参根际(HD1)和非根际土壤(HD2),正常生长丹参根际(CK1)和非根际土壤(CK2)土样,测定了供试土样的微生物类群数量、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获得46株细菌,采用BOXAIR-PCR、16S rDNA PCR-RFLP、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研究了供试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初步确定了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及分类地位。同时
蓝藻是一类古老、微小的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被认为是在最早进入陆地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他们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和环境适应性,遍布于各种土壤和水体中。蓝藻产生的藻
  本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应用比色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对土壤微生物量作为土壤肥力指标作了一些探讨,同时就土壤微生物量对外源物质的响应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
随着人们对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视,蔬菜和土壤硝酸盐含量及其污染规律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硝酸盐是植物氮素的主要来源,在多数情况下是蔬菜丰产优质的积极因素。但是硝酸盐在蔬
贵州省是我国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11.32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2%。由于人类历史上对植被的破坏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中亚热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