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以学生的理解、感知和活动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而现实中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则更多倾向于从教师教的角度入手,很少涉及到从学生认知负荷因素来考虑,对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是十分必要的。认知负荷理论是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在1988年首次提出,从其被提出就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而认知负荷理论与高中历史学科结合运用尚有些不足,鉴于此,本论题做了些许尝试和探索,以期推动认知负荷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本论题以理论研究为开端,主要是对认知负荷理论内涵和理论基础、认知负荷的类型以及认知负荷的测量进行有关的介绍,并探讨认知负荷理论与高中历史学科结合,给高中历史学科带来的裨益。依托认知负荷理论,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归纳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外在认知负荷因素。如教学语言、教学进度与节奏、材料的呈现方式与时机、无关的信息、教学媒体、教学方式、教学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专长等因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认知负荷的管控策略。通过优化教学语言,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节奏,整合材料,消除冗余材料,优化教学媒介,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控制外在认知负荷的目的;通过简化学习材料,以有序方式呈现学习材料,激活、构建学习者图式,满足减少内在认知负荷的要求;通过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动机、培育学生特有的学习风格、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以达到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目的,优化认知负荷。以策略为指导,进行教学实验,通过教学实验来检验认知负荷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对教学效果做一定程度上的客观性评价。由数据分析表明学生的学习压力明显减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成绩有显著提高。可见,认知负荷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产生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