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为减轻农民负担所实行的一项特殊的土地政策和经济政策。减租减息的实质是一方面减租减息,一方面交租交息。既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权益,又能维护地主阶级的基本权益。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革命的总后方,是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各项政策的典范。本文旨在全面论述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背景、实施经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论述减租减息政策实施的特殊背景和陕甘宁边区的土地关系情况。明确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政策是在国家面临外患的特殊背景下,共产党为了联合各阶层的力量一致抗日而采取的一个变通性的土地政策。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过程。它的实施经历了初步宣传阶段(1937-1940)、开展实施阶段(1940-1942)、全面贯彻阶段(1942-1945)、复查巩固阶段(1945-1946)等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减租减息政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减租减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具体存在的问题有边区的土地纠纷问题、债务纠纷问题、各阶层(地主、农民、干部)他们在减租过程中的心态变化问题、减租减息过程中的法律颁布与实施问题。政府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解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减租减息所带来的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化。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带来了边区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保证了抗战的胜利、削弱了边区的封建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五部分是结论。减租减息政策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减租减息毕竟是一项不够成熟的土地政策,对边区的影响也非常有限。在抗战胜利后,它很快被更为成熟的土地政策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