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内在地包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伦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伦理文化需要我们既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又需要发掘民族伦理文化的源头活水,建设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与现代法制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因此,考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并解读其与近代经济伦理和现代经济伦理的关系,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文化建设的现实,从宏观整体入手考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以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伦理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启示。 本文由概述、分论和总评三部分构成。“概述”分析了它的历史动因、历程、机制、格局和形式,认为它是外激和内生相结合的客观历史进程,分为酝酿发生期、高潮期和转向期;在酝酿发生期它由政治统治利益变化所主导,在高潮期和转向期它由意识形态变化所主导;它的演变格局参差不齐,存在着缺失,但总体上呈现出“正-反-合”的思想演变轨迹,并以延续、断裂和扬弃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分论”包括传统义利观、本末观、贫富观和奢俭观的近代演变:德性主义经济伦理原则在近代演变中遭到抨击和批判,(民族)功利主义经济伦理原则兴起并得以确立,谋求个人正当权益的营利观逐渐突显并得到强化;“抑末”、“贱商”的价值取向受到普遍否定;财富封建等级分配和占有的价值合理性已被排除;“黜奢崇俭”受到猛烈攻击,虽然“奢”不可能作为一种美德树立起来,但等级消费伦理的“黜奢”也失去了意义,消费合理或有益的观点得以形成。 “总评”认为,首先,它是为接纳和移植新经济因素——近代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生产服务的,并为之提供了工具和伦理两个层面的价值合理性支撑。其次,它的转向和蜕变,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形势的要求而具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伦理文化意蕴,并构成了通向现代的重要伦理文化环节,为社会主义构建起坚实的价值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