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领域,虽然近些年来出现了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以及芬兰“少即是多”的教育现象,但总体来讲,对“少即是多”理念在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还很是欠缺。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碎片化、简单化以及快餐化的现象更是带来了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发展滞后等各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本文以教学内容设计为关注点,系统地研究了 “少即是多”理念的内涵、价值及其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的应用和实施。在分析和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以及“少即是多”这三个概念进行了概念界定,继而笔者从“精致的少”、“核心的少”以及“开放的少”这三个层面阐释了教学内容设计“少即是多”理念的内涵,强调教师要精简教学内容,并以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最后,笔者以“’少’即是’多’ ”,即“少”可以产生“多”的价值这一观点对第一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少即是多”理念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教学内容数量“少”的基础之上。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论述了“少即是多”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实践中,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存在着精简不够、深度不够以及核心把握不好和缺乏开放性等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释放,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在理论上,本文认为“少即是多”理念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不仅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唤起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后,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少即是多”理念的实现策略进行了探讨。就宏观层面而言,笔者认为学校和整个教育系统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和自主,并适当调整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让教师有时间、有意愿、有权利去进行优质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少即是多”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应用提供条件。而在微观层面,教师可以通过精简课堂教学目标、舍弃零碎知识点来实现教学内容设计的精简;通过做到充足的阅读、进行反思性理解以及把握学科思维模式的方法,保证教学内容设计的深度和精致性;通过为学生提供安全的课堂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进行整体性教学来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