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w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益普遍的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形成产生着持续而深入的影响,媒体塑造出符合“理想”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引导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去模仿、去改变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媒体塑造着我们的性别。因此,本文从一则著名的近代女性期刊——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妇女杂志》入手,探讨它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为当时的女性创造出了怎样的模仿样板,以及民国时期女性的社会生活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妇女杂志》的创刊背景,创办与发展历程,并就它的编者、作者及读者群进行了分析。其次,论述了《妇女杂志》中塑造的几种典型的女性形象,既包括传统的贤妻良母、节妇烈女形象,又包括代表新女性的女教员和女学生等,并由此得出《妇女杂志》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新旧交替、中外杂糅、多元发展的过渡形态特征。再次,分析了民国时期《妇女杂志》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既有来自于女性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外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最后,论述了民国时期女性社会生活及社会地位的改变,并剖析了其改变的主要原因:即社会转型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作为横跨五四运动、活跃在妇女教化领域的《妇女杂志》,其铭刻着鲜明时代特色的丰富内容,既有五四运动前封建伦理纲常束缚下对妇女“三从四德”、“贤妻良母”式的教化,又有五四运动后新式思想影响下对独立自主、女权解放的鼓动;其改革、衍变的历程也诠释着中国妇女由从属走向自立、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轨迹。《妇女杂志》的历史也可说是整个中国妇女运动的缩影,民国时期女性的社会生活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她们的教育、婚恋、服饰及职业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转型变迁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女性由从属的地位逐渐走向独立自主。
其他文献
宗教是个体自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认同来源。宗教是青少年认同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宗教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宗教还是青少年认同发展的重要精神背景。祈祷、仪式等宗
传统节日是民众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集体创造,约定俗成的,并且通过口口相传得以传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自1985年首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深圳荔枝节
本文从城市利益关系调整和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入手,以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为分析背景,探讨城市利益关系的社区调整及其发展趋势,以进一步推进社区理论研究和社区建设
学位
内隐自尊是个体对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事物进行评价时,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近年来,随着内隐自尊研究成果的丰富,对特殊群体的内隐自尊研究成为热点。与此同时关于
民间宗教多表现为“小群体”或“初级群体”的形态。中国的民间宗教大多属于弥散型宗教,在中国社会生活几乎每一主要的方面都履行着一种普遍的功能。本研究以卢曼和英格的功能
如今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人们使用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即时性、匿名性使人们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从未有过的自由感受。相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监狱警察这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刑罚的执行者,工作对象是罪犯,工作地点是与正常社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