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卵巢囊淋巴孔的发现及吸收功能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142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淋巴孔是毛细淋巴管在间皮面的微小开口,是恒定的结构。1863年vonRecklinghausen首先报道腹膜淋巴孔。1977年Tsilibary等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小鼠腹膜淋巴孔的存在。1991年李继承等报道了人膈腹膜淋巴孔,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它具有可调控性,并参与局部免疫、肿瘤转移、腹水形成和腹膜透析失超滤等生理病理过程。此后,人们相继在人肝镰状韧带、人盆腹膜、蛙心包膜及家兔肋胸膜等部位发现淋巴孔。同时生殖系统淋巴孔的研究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卵巢系膜(mesotubarium superius,MTS)是联系卵巢和阔韧带的腹膜,其发育程度有很大的种属差异。如灵长类动物的卵巢系膜几乎缺如,卵巢广泛暴露在腹膜腔;而大多数啮齿类动物的卵巢系膜高度发展形成一个完全闭合或半闭合、包裹卵巢的囊,这个囊称卵巢囊(ovary bursa)。卵巢囊和卵巢之间存在一个含液体的腔隙,称为卵巢囊腔(bursal cavity)。1985年Shinohara等首先描述了金仓鼠卵巢囊内壁上皮有淋巴孔,并提出这些淋巴孔可能有物质转运及影响卵巢发育和生殖的功能。此后,又陆续发现了欧洲海狸的卵巢囊上皮淋巴孔,鸡、鹑胚胎的卵巢上皮淋巴孔。2001年隋梅花、李继承首次报道了豚鼠卵巢囊淋巴孔和人卵巢上皮淋巴孔的存在,并认为淋巴孔与卵巢内淋巴管和腹膜腔间的物质转运、局部免疫有关,甚至可能影响生殖功能。由于小鼠足最常见的实验用啮齿类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体外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gammadelta T细胞(γδT cel ls)培养体系,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Shenqi Fuzheng Injection,SFI)对外周血细胞因子诱导的γδT细胞表面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