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因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医对中风病的病因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医治疗对患者的病情转归及后期康复均具有积极作用。由王永炎院士提出的化痰通腑法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特色治法之一,星蒌承气汤为其代表方,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目的:本研究以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星蒌承气汤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与西医常规通大便的治疗方案相对比。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中风病相关量表的评价以及实验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检测,并且对患者治疗期间症状变化进行观察记录。通过对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及NSE数值变化的统计分析,以期对星蒌承气汤的疗效进行评价,并从神经损伤的角度初步探讨星蒌承气汤可能的疗效机制。方法:将3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依据随机分组表按2:1的比例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11例。入组当天对患者进行第一次中风病相关量表的评价和血清NSE的检测,并且对患者进行相关安全性指标的检测。治疗方面,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内科对症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予治疗组患者星蒌承气汤[全瓜蒌30g、胆南星6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羌活6g]日一剂口服,予对照组患者杜密克口服或开塞露灌肠。两组疗程均为5±2天,以腑气通下为度。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四诊摘要及大便情况进行记录。腑气通下后对患者进行第二次量表评价和血清NSE检测,对相关安全性指标进行复查。通过对比量表评分及NSE数值的变化,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评价量表》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评价量表》评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及NIHSS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患者证候要素进行评价,治疗组内风、内火、痰湿、血瘀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内风、内火、痰湿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内风、内火、痰湿的改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有效率为62.50%,两组疗效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1例患者中,28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水平均在参考值范围内。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NSE治疗前后差值的均值分别为-0.54,0.78,治疗组患者NSE水平总体上升,对照组总体下降;对两组患者的血清NSE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SE水平上升和下降的人数进行统计,治疗组中16例患者的NSE水平上升,7例下降;对照组中4例患者的NSE水平上升,4例下降,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血清NSE水平与治疗前、治疗后NIHSS评分以及前后NIHSS评分差值之间无直线关系(P>0.05),与各证候要素之间亦无直线关系(P>0.05)。结论:星萎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的证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关于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血清NSE的影响,我们观察到31例患者中28例治疗前后血清NSE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组经治疗后NSE均值升高,对照组治疗后NSE均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