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涡理论在台风及梅雨暴雨过程诊断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347946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利用WRF模式对“海棠”台风(2005)登陆福建省前后24小时所造成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式模拟输出结果,借助位涡理论,研究了等熵面位涡、等压面位涡与台风低压流场及降水的关系,并进行了涡度、散度、垂直上升运动、等物理量的诊断分析,以此探讨台风带来的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机制,同时,还进行了对流涡度矢量的诊断分析,讨论了对流涡度矢量的垂直分量与台风降水的相关性。其次,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1年江淮地区梅雨期中的多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正压湿位涡、斜压湿位涡以及它们的扰动量进行了连续诊断分析,并讨论了经向风场及温度、湿度场和大气对称不稳定度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对台风“海棠”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表明:(1)台风暴雨中心上空对流层中低层涡度为正,高层为负,散度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对流层低层从对流不稳定层结向对流中性层结转化,台风环流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为降水的发展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热力、水汽以及上升运动条件。(2)310K等熵面上高位涡发展演变较好反映了台风低压系统路径移动以及强度变化的过程。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位涡大值区及偏东北方向,位涡气块回旋少动,与暴雨的发展维持密切相关。(3)高位涡区主要位于等熵面坡度和梯度最大处,当等熵面上下贯通,对流层高层的高位涡沿等熵面下传,有利于暴雨增幅。(4)对流涡度矢量的垂直分量对台风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性,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比湿位涡与降水的相关程度稍高,降水区一般落在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高值区附近。   对江淮梅雨期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表明:(1)对流层低层的对称不稳定度与降水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强对称不稳定对应较强降水的发生。(2)对称不稳定度的大小与对流不稳定、惯性不稳定以及大气湿斜压性和风的垂直切变紧密相关。(3)南风活跃、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对称不稳定倾斜上升气流区,是导致在梅雨锋上暖湿空气一侧发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4)位涡理论对较长时间尺度、较大区域范围的天气过程同样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位涡理论应用的尺度范围。
其他文献
沙尘气溶胶是对流层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它通过起沙-传输-沉降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以动力起沙为主的沙尘暴已经被广泛研究,而以热力起沙为主的尘卷
本文利用1982~2007年NCEP/NCAR每6h一次和月平均的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平面温度(SST)资料、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和全球热带气旋
国内外很多学者指出,当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低温雨雪冰冻时,位势(Φ)距平场所代表的大气环流异常以“北脊南槽”为显著特征。为了对这位势距平场进行定量诊断分析,本研究用球-P
本文采用美国国家大气中心(NCAR)的CAM3.0大气环流模式,设计了多组试验,并且通过控制试验结果与NCAR/NCEP再分析资料的对比检验了模式对南海季风爆发过程的模拟效果;根据两个敏
模式动力框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是决定模式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保真模式是一个新开发的具有质量能量守恒性质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目前对于保真模式的数值试验及检验工作
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QBWO)特征,通过对大气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的划分(A-D),研究了QBWO对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TC)生成的调节作用。最后以
本文利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194站1958~2007年共5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引入WAP指数,对该区域各季节WAP指数的多年平均分布特征、区域平均的变化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干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