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威廉·福克纳之“我思”——福克纳前期小说的现象学解读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88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公认的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小说著称于世。本文试图借鉴现象学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对福克纳前期的五部重要 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进 行解读。 要把握福克纳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成就,现象学的方法和现象学批评家们的实 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胡塞尔为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提出现象学方法 以把握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呈现方式,以此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现象学方法 “回到事物本身”的要求使它在20世纪走出哲学领域而在整个人文科学领域获得极 大的应用。以乔治·布莱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借鉴现象学方法与现象学文论的研究成 果,对作家进行现象学解读,为20世纪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文学景观。 日内瓦现象学派强调文学作品是人的意识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文学批评就是通过对这种人的意识的“现象学还原”而达到一种“本质直观”,并在这种意识批评中获得还原之后的“纯粹意识”。乔治·布莱认为批评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握和再现作家的“我思”,就是竭力去重构作家独特的主体性或该作家全部作品中所表现的自我意识和世界,在自我的内心深处重新开始一位作家的我思,就是重新发现他独特的感觉和思维方式。 以现象学的方法切入福克纳的“我思”,会发现占据作家意识中心的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人的理性战胜了信仰却导致了价值的虚无,令人陷入绝望的深渊,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苦熬中等待救赎。这集中体现在福克纳对一类人物的塑造上——那些在平静的等待中走向死亡的人们。福克纳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痛苦的灵魂内心的挣扎,在这种震撼人心煎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痛苦的挣扎背后隐藏着的宁静的、等待救赎的目光,这类人物的塑造凝结着福克纳对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命运深切的怜悯。福克纳之“我思”可以概括为虚无——救赎,即对虚无与绝望的深刻体验与思索,对救赎的期盼与苦熬中的等待。在此思想框架中,不同的人物命运对人类精神虚无的不同侧面进行展示,令我们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的是主人公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从容、讥讽、冷漠、优雅。本文将试图在与作家的认同之中去接近作家的“我思”,探索作家的自我意识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其他文献
本文以表示佛教修行动作的“忏悔”及“礼拜”语义场为研究对象,对两个语义场中各成员在佛教文献与中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分别进行了调查,并在描写的基础上分析了所选语义场的演
与传统诗歌相比,新诗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现代化的追求。这一追求过程深受西方话语影响,留下了一条由移植、借鉴到逐步融合的发展轨迹,同时又在对传统资源的继承与超越上具
桂林市雁山区草坪乡碧岩阁村是一个闽方言岛。目前闽方言的研究已向纵深方向发展,入桂闽语的研究也已经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但是对于桂北闽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论著。碧
9月3日下午2点,扬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来了一名7个月大的婴儿,啼哭不止。家长反映,孩子老是揉眼睛,细心的妈妈发现里面好像有“虫子”蠕动。结果,孩子妈妈真的没看错,医生花了3个多小时,从婴儿眼中“挑出”15条白色线虫!最长的达18毫米,细如白线,挑出来后被医生放在生理盐水瓶里,虫子还活跃地游来游去。    人体是寄生虫最理想的繁殖栖息地  由于卫生习惯不良,肠子里有蛔虫、蛲虫等寄生虫多数人都听说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