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公认的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小说著称于世。本文试图借鉴现象学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对福克纳前期的五部重要 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进 行解读。
要把握福克纳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成就,现象学的方法和现象学批评家们的实 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胡塞尔为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提出现象学方法 以把握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呈现方式,以此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现象学方法 “回到事物本身”的要求使它在20世纪走出哲学领域而在整个人文科学领域获得极 大的应用。以乔治·布莱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借鉴现象学方法与现象学文论的研究成 果,对作家进行现象学解读,为20世纪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文学景观。
日内瓦现象学派强调文学作品是人的意识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文学批评就是通过对这种人的意识的“现象学还原”而达到一种“本质直观”,并在这种意识批评中获得还原之后的“纯粹意识”。乔治·布莱认为批评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握和再现作家的“我思”,就是竭力去重构作家独特的主体性或该作家全部作品中所表现的自我意识和世界,在自我的内心深处重新开始一位作家的我思,就是重新发现他独特的感觉和思维方式。
以现象学的方法切入福克纳的“我思”,会发现占据作家意识中心的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人的理性战胜了信仰却导致了价值的虚无,令人陷入绝望的深渊,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苦熬中等待救赎。这集中体现在福克纳对一类人物的塑造上——那些在平静的等待中走向死亡的人们。福克纳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痛苦的灵魂内心的挣扎,在这种震撼人心煎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痛苦的挣扎背后隐藏着的宁静的、等待救赎的目光,这类人物的塑造凝结着福克纳对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命运深切的怜悯。福克纳之“我思”可以概括为虚无——救赎,即对虚无与绝望的深刻体验与思索,对救赎的期盼与苦熬中的等待。在此思想框架中,不同的人物命运对人类精神虚无的不同侧面进行展示,令我们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的是主人公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从容、讥讽、冷漠、优雅。本文将试图在与作家的认同之中去接近作家的“我思”,探索作家的自我意识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