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NA酶的铅离子阻抗传感器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etyo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领域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由于铅离子(Pb2+)是有毒重金属离子,它的非生物降解特性使得其在生态环境中不断地聚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铅离子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大型仪器进行检测,但是随着传感器领域的学者不断探索,使得铅离子检测正朝着快速简便、精确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易操作、免标记、能用于户外实时检测的便携式铅离子生物传感器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铅离子的检测,多数研究通过在电极界面上修饰电极改性剂,例如纳米金颗粒(Nanoporous gold, AuNPs)、石墨烯(Graphene, GR)等高分子材料来提高灵敏度,但该类方法不仅成本较高,传感器的制备也较为复杂。为了降低成本,简化操作,本文开展了基于两种不同DNA酶的铅离子阻抗传感器的研究。具体如下:
  (1)基于GR-5 DNAzyme的铅离子阻抗传感器的研究。本研究中,首先将GR-5 DNAzyme通过金硫键固定到金叉指电极(Gold interdigitatedelectrodes, GID)电极上,并将阴离子嵌入剂蒽醌-2-磺酸钠(Anthraquinone-2-sulfonic acid,AQMS)嵌入到GR-5 DNAzyme中。利用铅离子对GR-5 DNAzyme的特异性作用,对活性反应位点(RNA cleavage site,rA)进行特异性识别和剪切,使其基底链断裂,进而释放AQMS;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进行数据检测,通过分析电极阻抗变化值与铅离子浓度的线性关系,从而可实现对铅离子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可得,该法对铅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其最低检测浓度为0.33 nM,线性范围为1nM-120 nM。因此,该方法将GR-5 DNAzyme与GID相结合,利用AQMS的信号放大作用提高灵敏度,实现铅离子检测具有较好应用。上述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为基底的低成本GID,这也是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之一。基于PCB镀金叉指电极具有生产技术成熟、价格低廉、易于大批量生产等特点,可极大地降低铅离子传感器的生产成本。
  ②引入了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和免标记等优势的 AQMS,其所带负电性会和电极界面层的6-巯基-1-己醇(6-mercapto-1-hexanol, MCH)所带的醇的负偶极子相互排斥,能有效地防止多余AQMS落在电极表面产生干扰信号,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2)基于G-四链体酶(G-quadruplexDNA structures)的铅离子阻抗传感器的研究。G-四链体是一条由富含鸟嘌呤的碱基序列,在铅离子诱导下即可折叠成DNA或RNA四重螺旋结构。其优势在于,利用一条链即可实现对铅离子的检测,且具有操作简便、高效检测的优点。本文探索了以G-四链体作为识别元件,本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为其增加一条互补链,铅离子会和互补链竞争与G-四链体相作用,铅离子对G-四链体的诱导力更强,从而G-四链体构型变化引起界面性质改变,实现对铅离子的定量检测。以期在简化传感器制备步骤的同时达到信号放大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可达60 nM-500 nM,最低检测限为40 nM,且对铅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以下简称PET)是一种基于核物理的、非侵入式的且能够在分子层面做到动态、定量和无创地评估被扫描活体内各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的功能影像研究工具。近些年来,PE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在PET系统中,闪烁脉冲的采样方法直接决定了采样数据的质量。传统的闪烁脉冲数据获取方法大多采
学位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这类没有创伤的治疗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和接受, HIFU用作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可,但由于疾病的特殊性质,保守性手术无法完全去除病灶,HIFU 治疗后仍有复发风险,这就为子宫腺肌病患者HIFU术后的慢病管理提出了挑战。子宫腺肌病需要综合的治疗管理,不仅包括疾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