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公开选拔制度,因其与委任制、选任制和竞聘上岗等选用制度相比具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激发官员活力等优点,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另外,由于公开选拔遵循“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的选人标准,并且注重扩大民主,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因此,对公开选拔实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公开选拔活动和案例分析为主线,以公开选拔程序情况、职位要求情况、任职人选情况、山东案例、北京案例为主要内容。通过导论和四章正文,对我国厅局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导论阐述了选题意义,梳理回顾了该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本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资料来源、技术路线等进行了说明。最后,指出了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公选制与其他选用模式进行了比较,与我国古代科举制、西方现代文官制度进行了比较。同时,回顾了公开选拔的历史变迁。最后,就公选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释。第三章通过对公开选拔程序情况、职位要求情况、最终人选情况三个体系设置了25个变量,共计125个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讨论之后,做了小结。第四章从职位要求、选拔程序、最终人选、亮点等方面,对山东省2011年公开选拔副厅级案例和北京市2010年公开选拔厅局级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五章对2009-2011年我国公开选拔工作进行总体评价,并与相关数据进行了相互印证。随后,对公开选拔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推进制度化水平和提高科学化水平两个方面提出对策。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2009-2011年62次公选活动情况、1055职位要求情况和526份任前公示情况进行统计,并采访了某些在公选中胜出的副厅级领导干部,然后,采用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对公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