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莎》1是美籍犹太裔作家艾·萨克·辛格继《庄园》和《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之后于1978年推出的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然而,评论界对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在于小说的自传风格和其中所涉及的幻境现象。但至今为止,对其全面研究的并不多。
本文针对争论的焦点,依据原型批评理论主要从人物和主题两个方面对《肖莎》中的神话原型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旨在挖掘人类追寻精神家园的集体无意识。论文共分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包括对辛格及其作品《肖莎》的介绍及研究现状和论文的大致介绍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正文部分。第二章简要介绍与论文相关的原型批评理论。第三章对小说中的原型人物进行分析。贝蒂的形象体现了阴影原型的置换变形;巴诗丽体现了大地母亲原型;肖莎体现了婴孩原型。第四章阐述了贯穿小说的原型主题。论文主要论述了两个神话主题:追寻主题和死亡-重生主题。在第五章中,通过对小说其它原型的分析,论文挖掘作品隐含的追寻精神家园的集体无意识。
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强调了辛格在《肖莎》应用原型的意义—不仅增强文章可读性及深刻性,而且挖掘不同文化所共有的人类集体无意识,强化了小说追寻精神家园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