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远征——艾·巴·辛格的《肖莎》的原型解读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莎》1是美籍犹太裔作家艾·萨克·辛格继《庄园》和《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之后于1978年推出的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然而,评论界对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在于小说的自传风格和其中所涉及的幻境现象。但至今为止,对其全面研究的并不多。 本文针对争论的焦点,依据原型批评理论主要从人物和主题两个方面对《肖莎》中的神话原型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旨在挖掘人类追寻精神家园的集体无意识。论文共分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包括对辛格及其作品《肖莎》的介绍及研究现状和论文的大致介绍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正文部分。第二章简要介绍与论文相关的原型批评理论。第三章对小说中的原型人物进行分析。贝蒂的形象体现了阴影原型的置换变形;巴诗丽体现了大地母亲原型;肖莎体现了婴孩原型。第四章阐述了贯穿小说的原型主题。论文主要论述了两个神话主题:追寻主题和死亡-重生主题。在第五章中,通过对小说其它原型的分析,论文挖掘作品隐含的追寻精神家园的集体无意识。 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强调了辛格在《肖莎》应用原型的意义—不仅增强文章可读性及深刻性,而且挖掘不同文化所共有的人类集体无意识,强化了小说追寻精神家园的主题。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了英国的威廉王子大婚。其实,最让我感触的,是他们订婚。王子把母亲戴安娜的蓝宝石戒指,戴在新娘手上。新娘戴着那颗同样的蓝宝石戒指,用同样的姿势,挽起了不一样的王子。那颗蓝宝石戒指,曾经因爱情而璀璨,也曾经因婚姻破裂而黯淡。而现在,又随着一对新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  我可以不相信王子,但是,我相信爱情。  江湖有句话说:“多少英雄儿女,栽倒在一个‘情’字上。”说的我害怕去爱了
乔军,被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声乐教授金铁霖誉为“新中国红歌音乐家”称号。这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文工团歌唱演员,曾经荣获国家最高级别政府声乐大奖——文化部“文华声乐表演金奖”,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听众最喜爱歌手金号奖——最佳男歌手”等荣誉。5月23日,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傅庚辰作品音乐会”上,乔军与乐队合作演唱歌曲。而在此前的5月11日,他参加录制中央电视台的《红歌天天唱》节目
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家有九凤》等电视剧中,朱媛媛演出了“最佳媳妇”的模样:温顺、甜美,带着脚踏实地的泼辣。而她与丈夫辛柏青更是娱乐圈罕见的模范夫妻,从初恋到结婚,18年来,日子过得甜美如蜜,两人却一直非常低调。2011年5月,一部电视剧《幸福密码》才将夫妻俩曝光在镁光灯下,这对戏外的真夫妻演活了戏里那一对感情纯净、打打闹闹的欢喜冤家。由此,很多人想让他俩总结一套“幸福密码”,没想到,两人竞
本文试图用会话分析的话轮转换系统理论分析荒诞派戏剧这一特殊戏剧流派的作品。基于先前学者们对戏剧文体分析的研究,特别是话轮转换分析框架的应用,本文论证这一框架稍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