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18年,年仅19岁的玛丽·雪莱发表了被誉为西方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的《弗兰肯斯坦》。虽然玛丽·雪莱的父母威廉·葛德温和玛丽·华伦斯通克拉夫特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和作家,她的写作生涯却是在其夫浪漫派诗人波西·雪莱的督促下开始的。她一生创作了十七部作品,《弗兰肯斯坦》是唯一流传至今仍为人品评的代表作。这部书在电影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1910年被首次搬上银幕以来,《弗兰肯斯坦》已有七十一个电影版本。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热衷生命起源研究的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利用死尸制造科学怪人的故事。弗兰肯斯坦在怪物诞生的一刻就抛弃了他。怪物出于报复心理,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小弟弟威廉,女仆贾斯婷,好友亨利及弗兰肯斯坦的妻子伊莉沙白。这一系列的谋杀导致弗兰肯斯坦和他所制造的怪物的最终毁灭。目前,对作者本人及其作品的评论文章与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两位权威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和安娜·迈勒则认为人们对此书的持久关注在于它是浪漫理想主义的原型。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分析作者对弗兰肯斯坦的人物创作思想及其文学根源(包括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歌德的浮士德、《失乐园》、拜伦式英雄及《卡莱布·威廉斯》)宋探讨她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这部分首先回顾了浪漫理想主义产生的社会与文学背景,并给出一个适用于此论文的关于这一主义的定义。在这里,浪漫理想主义指浪漫派企图凭借个人的创造力打破自身和外界的束缚来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权力的雄心壮志。他们的理想在弗兰肯斯坦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此部分还包括故事梗概以及详尽的人物塑造分析。第二部分进一步研究了作者对浪漫理想主义的反拨,包括她对普罗米修斯神话中的火与光的意象的否定、对浪漫理想主义中的自我膨胀(自我神化)及非神化的上帝的理解、还有她关于人---神---魔衍变的预言。作者对浪漫理想主义的负面影响颇为反感。她既反对由于过度的个人提升而导致的个人欲望膨胀和自我中心主义,也批判人因为对荣誉和权力的无限追求而忽视责任并被异化成魔的最终结果。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作者的自然观及源于此的宿命主义。作者眼中的自然不仅能教育和安慰人类,还像一台按照永恒法则运转的机器一样控制人类的命运。作者继承了其夫波西·雪莱关于“无常”的理论,并借此发展了她特有的宿命主义观点。这是作者对浪漫理想主义的另一个反动。 论文的最后两个部分重点分析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即把改良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仁慈友爱的资产阶级家庭的亲情上。对她而言,只顾自我而忽视家庭的追求是毫无出路的。作者的提议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亲情因偏见而把怪物排斥在外,使他无法得到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