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章钜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学家,他是第一个进行联话编撰并因此在中国楹联史上赢得崇高地位的联坛巨匠。梁章钜在其编撰的联话,即《楹联丛话》系列之中,对所搜集的近3000副对联中的相当一部分进行了鉴赏和批评。本文以梁章钜对联批评的实际为基点,参考其生平、思想的相关文献,借鉴相关的文学理论,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揭示“雅切”范畴在梁章钜对联批评中的核心地位及其理论意义。 对联批评范畴,简单的说,就是分析、评价和判断对联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在《丛话》系列众多批评范畴中,“雅切”不但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它范畴,而且体现了梁章钜对联批评的基本要求和理想标准。所以说“雅切”是其核心范畴。 “雅”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多重含义。概括起来说,儒家文论坚持以“正”为“雅”,道家文论体现的是以“逸”为“雅”,而从时间这一角度来看,这两家都具有以“古”为“雅”的思想。“切”则包含有“契合”、“恰当”、“切实”和“对仗工稳”等意思。 梁章钜将“雅”的以上三重含义兼收并蓄,并将之与“切”相结合,形成了其内涵丰富的“雅切”范畴,灵活运用在《丛话》系列的对联批评中。一方面,梁章钜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要求对联在“切”的基础上宣扬“雅正”,强化其政教功能;另一方面他对于创作主体脱俗、率性的“逸雅”的欣赏也从中体现。在创作风格上则联既肯定工丽典雅,又欣赏自然浑成,并有将两者相结合之意。 梁章钜将“雅切”作为对联批评的核心范畴,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可概括为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诗学思想三个方面。 梁章钜在《丛话》系列中体现出的以“雅切”为核心范畴的对联批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强调了对联文体“装饰性”、“实用目的性”和“趣巧性”这三个突出特征,并力图将此三者与其作为艺术所必备的审美性相结合,进而肯定了对联文体的较高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