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重要角色。当前,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协同的必要性在于:新形势下,国内外局势深刻变化、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等,都对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协同的可行性在于: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工作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是有机统一、密切联系的。近些年来,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两者协同倍受关注,且内容丰富、模式多样、结构复杂。各大高校在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丰富成果和宝贵经验。但是,稳步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比如,对协同育人还存在认识误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工作中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合作、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配合程度不够等。破解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难题,首先,需要明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总体思路。为此,既要确立基本原则,又要明确目标要求。在基本原则上,要遵循统一领导、整体优化、层次适中、动态调节的原则。在目标要求上,要明确分工,提高劳动效率;科学分权,推动组织合作;合理分利,促进公平公正。其次,在明晰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后,针对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实施现状,需要从理念、关系、结构、保障等方面入手,把握协同育人推进的具体策略。一是注重理念强化。在宏观层面,全社会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中观层面,高校系统应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微观层面,教育个体需培养“大思政”理念。二是促进关系理顺。这其中,既要协调好权力关系,又要解决好利益关系,既要处理好信息关系,又要保持好人际关系。另外,还应把握好教书与育人、管理与服务、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等几组特殊关系。三是推动结构优化。要通过加强管理顶层设计、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抓住协同育人契机,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运行。四是夯实基本保障。环境保障上,要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物质保障上,要保证经费技术等资源供给;平台保障上,要形成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人才保障上,要加强专业化育人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