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染色内镜联合端粒酶及DNA倍体检测能否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为真正做到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寻找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方法 采用卢戈氏液-美蓝双重染色法分别对47例进展期食管癌癌旁组织黏膜及1136例电子胃镜直视下食管癌高危人群食管黏膜染色,对发现的病灶取组织标本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倍体分析、采用TRAP-PCR-PAGE定性法和TRAP-PCR-ELISA定量法检测端粒酶。结果 ①1136例食管癌高危人群经电子胃镜常规检查发现病灶123例共128处,发现率为11.26%(128/1136),染色后病灶的范围更清楚,并且有新病灶发现,新发现病灶30处,123例病人经病理诊断:食管炎64例,单纯性增生2例,轻(Ⅰ)、中(Ⅱ)、重度(Ⅲ)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例(6处)、17例(20处,有10处染色后发现的)、12例(21处,有7处染色后发现的)、鳞状细胞癌22例(37处,有13处染色后发现的);1136例食管癌高危人群经电子胃镜常规检查未发现的病例而经电子胃镜直视下食管黏膜染色后又新发现病例74例共82处,74例病人经病理诊断:食管炎43例,单纯性增生4例,轻(Ⅰ)、中(Ⅱ)、重度(Ⅲ)不典型增生分别为5例(7处)、8例(10处)、6例(9处),鳞状细胞癌8例(10处)。新发现灶率为9.85%(112/1136),内镜下染色能够明显提高食管病灶的发现率,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的发现率由染色前的2.99%(34/1136)提高到4.23%(48/1136)。②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端粒酶阳性率(80.82%、95.74%)明显高于食管炎、单纯性增生的阳性率(1.86%、0%),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Ⅰ、Ⅱ、Ⅲ)加重端粒酶阳性率(46.15%、83.33%、93.33%)逐渐增加。端粒酶区别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与食管炎、单纯性增生的敏感度为81.11%(73/90)、特异度为98.23%(111/113)。端粒酶区别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与食管炎、单纯性增生的敏感度为95.83%(46/48)、特异度为98.23%(111/113)。③DNA倍体区别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与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