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是制造大省,制造业在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加之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能过剩、利润率偏低、技术升级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新形势下,探索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往对制造业升级的研究多注重对制造业本身技术创新的分析,缺少从制造业分工及关联产业发展对其影响的考察,尤其缺少基于流通视角的研究。事实上流通业承担着物质运输和产品分销的功能,是制造业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本文梳理了生产、流通相关性的文献资料,结合浙江省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发展现状,从流通投入和流通效率两个层面探索了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首先,在产业升级理论、分工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制造业升级的机理和实现路径,探讨流通环节在其中起到的支持作用。这部分的内容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文章从投入和效率两个层面分析了流通业在制造业技术升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浙江省制造业的独立创新能力较为欠缺,技术升级往往多依赖于价值链中关联厂商的技术外溢。增加流通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推动了制造业的深化分工,促使制造业通过中间品贸易获得更多的技术外溢,进而促进技术进步。流通效率的提升帮助制造商更快地获取商品信息,提高资金流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文章同样基于投入和效率的视角分析了流通业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在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制造业转变为以产品加服务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不断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从企业层面看,缩短流通渠道,改造原有的垂直供应链模式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在垄断竞争的流通市场中,竞争性的采购环节传递给制造业更多的升级压力,帮助制造业提高生产柔性,适应买方市场中的竞争。其次,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和时间序列的回归检验,从流通投入和流通效率两方面展开,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第一,计算了流通业对制造业的价值创造系数。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流通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加大,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得到提升,且这种效应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更为显著。第二,介绍和分析了服装业的现代库存管理系统。以库存环节为例,说明企业对流通环节的投入能促进服装业的服务化转型。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购销双方共享供应链信息,提高商品的物流效率,加快了产品的更新速度,降低了厂商库存成本。第三,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了浙江省流通效率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流通效率与制造业人均利税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相关性。在生产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固定资产投入、FDI的共同作用下,流通效率的优化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并且流通业的这种作用受到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调节。最后,根据以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能够得到以下研究结论:流通业对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服务化转型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大流通业在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提升流通效率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基于以上结论并结合浙江省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工贸两业融合与联动发展;提高流通服务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