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康在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关注主体的命运,以“重返弗洛伊德”为旗帜对古典精神分析学进行了重构。在后现代语境中诸多对主体的消解理论中,拉康结构精神分析学的“主体”思想却显的卓尔不群。 本论文分四个部分。在引言中,笔者简略地介绍了拉康的生平和主要学术经历,以及拉康学说的理论渊源。拉康以精神分析学为研究的基本视阈,引入语言学的经典理论,将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贯穿始终,最终形成了结构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先天不足的主体——‘镜像阶段’”部分,笔者通过对“镜像阶段”的几个阶段性分析来诠释拉康的这一著名理论。作为对传统精神分析学的挑战,拉康将“主体”的自我识辨期提到了“俄狄浦斯情结”之前。历时性的迁移使“主体”的形成过程有了质的改变。“镜像阶段”为“主体”的介入敞开了大门,但是主体一旦进入语言之门就永远无法回头。在“离心的主体”部分,笔者主要评述了四个概念,即“父亲之名”“阉割恐惧”“他者”“能指”与“所指”。这些概念是拉康“主体”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支撑点。拉康在带领我们一步步寻找主体的时候,就在借助这些概念的“隐喻”和“换喻”来一步步架空“主体”,最后敞现意义的虚无。他煞有介事地对“主体”进行了层级的划分,而在划分的最关键阶段——“现实界”却突然闭口不言,使“主体”的结构性存在也变得不可言说。在结语中,笔者综述了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人类认识自我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