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城镇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产业与人口的集聚效应显现,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收入分配不均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由此引发的大量群体性事件更是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尤其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长久以来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漫长的耕作期凸显了传统农业的脆弱性,大部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均基本收入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同时少数民族分布广泛,社会大众受种族、宗教等非正式制度因子影响很大,导致这些地区将会更容易爆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会阻碍区域均衡发展,也会对我国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如何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有效预防并化解西部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相应的预警与处理机制,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和谐发展迫切的任务。本次研究基于社会学、运筹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群案例分析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近年来典型的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深刻剖析,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分为酝酿、激化、全面爆发、平息四个阶段,并提炼出事件演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城镇化大背景、诱发事件、主观判断、群体心理、群体特征5个影响因子。其次根据相关理论提出变量之间复杂因果关系的假设,建立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动态演化模型,与“晋宁冲突”相结合,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运用SPSS18.0以及AMOS22.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信度与效度都很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及假设进行检验,得出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拟合标准,变量之间的假设全部成立,总结归纳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最后以社会燃烧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减少“燃烧物质”、减少“助燃物质”、完善“消防机制”的化解对策与建议,以建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长效化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