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生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满城县黄山庄为例评价河北太行山区紫色砂页岩的开发治理效果。本文在实地采样、实验测量、发放问卷及入户访谈等一系列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山区开发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果。本文采用面向农户的研究思路,在引入顾客满意度指数理论基础上,构建农户为评价主体的开发效果评价模型,进行了黄山庄紫色砂页岩开发综合效果的感知评价。本文以开发试点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案例实证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分析紫色砂页岩开发项目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的成效。经采集土样、实验测量,表明崩山整地增加了土层厚度和土壤通透性,土壤养分分解转化释放速率加快,较未开发区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为0.01水平下极显著差异,土壤已发育为中高等肥力地,活性增大,正向着利于植被生长的方向发育,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问卷和入户访谈结合,该村农户收入渠道和消费项目多元化,2008、2009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是开发前收入水平的20倍以上,2008年恩格尔系数39%,较当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43.7%水平低4个百分点,住房更新率达100%。村容整洁,村委会支持率达75.7%,全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有显著变化。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为农户对20年开发治理综合效果的感知强度达59.7%,开发项目的实施对农户及全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综合效果为正向收益。通过分析评价结果,黄山庄发展存在农户经济收入不稳定,产业选择不科学,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教育环境相对落后,科技活动参与性不高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民自身潜能开发不足,市场判断力和竞争力不强,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指导和统一的管理协调。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开发项目应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应在技术层面形成一套10年为一个单位的指导体系,并依据市场发展制定开发后续的产业规划和产业组织化管理的实时指导方案。本文主要有两个创新点。一是引入了常用于企业项目评价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理论,在其基础上构建了以农户作为山区开发项目的评价主体的山区开发项目后评价模型。二是本文在土壤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对太行山紫色砂页岩区的生态、经济及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开发效果进行分析,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开发综合效果的感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