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水面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值模拟与空间分析方法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鄱阳湖水面变化的影响,利用构建的鄱阳湖二维水动力模型,按照规划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调度方案,通过丰、平、枯典型年份的情景模拟,分别从湖泊丰水期和枯水期两个时间段,选择鄱阳湖丰、平、枯三种典型年型,在无枢纽与有枢纽两种情景模拟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丰、平、枯三种典型年枢纽工程的不同水位调度阶段对湖泊淹水频率、水位和水面面积的可能影响以及重点湖区的淹水频率和水位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立后淹水频率无变化的区域都是常年有水的地方,淹水频率变化大于0的地方多为浅湖区和湖滩草洲。枯水期淹水频率变化幅度整体大于丰水期,且丰、枯水期的淹水频率变化幅度都为枯水年型最大,其次为平水年型,丰水年型最小。丰水期淹水频率变化大于0的水域范围稍大于枯水期。(2)在丰水期,枢纽对枯水年型的水位抬升作用最大,其次为平水年型,丰水年型最小。在枯水期,枢纽对鄱阳湖水位的抬高作用也微呈枯水年型大于平水年型大于丰水年型的趋势,但抬升作用均不大,也就在0m-1m之间波动。丰水期水位抬升大于0的范围整体比枯水期大,而丰、枯水期普遍以枯水年型的水位抬升幅度为最大,水位抬升作用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入江水道,棠荫附近,五湖入湖流和湖滩草洲,无水位抬升的区域主要在一些小湖区和湖滩草洲,无水位抬升范围最大的时期为纽蓄水期的丰水年型。(3)枢纽对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水位抬升情况极为相似,即在丰水期的枯水年型水位抬升最大,在枯水期的平水年型和枯水年型几乎无水位抬升。但也稍有不同,枢纽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丰水期水位的抬升幅度要大于同期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枯水期则相反。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丰水期水位抬升大于0的范围及抬升幅度整体大于枯水期。(4)枢纽作用下,鄱阳湖的面积变化趋势和其日平均水位变化情况大致相符,枢纽抬升湖泊面积的幅度丰水期整体大于枯水期,且在丰水期的枯水年型面积抬升幅度最大。(5)对于鄱阳湖有、无枢纽淹水频率差值而言,枯水期的相关性比丰水期大,且丰、枯水期均以丰水年型的相关性最小。差值在东西方向上整体呈倒“U”形分布,而在南北方向上,有自北向南递增/减和“U”形分布这三种类型。对于有、无枢纽水位差值而言,空间相关性强的水域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南”一线上。差值在东西方向上,整体呈倒“U”形分布,在南北方向上,主要呈“U”形分布或自北向南递减的趋势。
其他文献
地理模型的网络共享是继地理数据共享之后地理信息共享领域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已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现有的地理模型资源共享方式都以特定应用领域内的集中式共享为主,这种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化相关内容纷繁多彩,形式各具特色,饱含了劳动人们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过程中的勤劳和智慧,对我国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可圈可点的借鉴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之一,互花米草盐沼是较短时间内由光滩(裸地)快速演替而形成的年轻的生态系统,其对土壤碳汇、土壤有机质及肥力的贡献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
空间数据共享主要涉及空间信息的获取、空间信息框架、空间信息的集成、融合以及互操作等。要实现地理信息共享,必须首先具备政策组织体系、技术及标准体系和作为共享对象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