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境内外资本市场估值差异及中国市场发展红利等因素使许多曾远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选择回归中国A股市场。然而,中概股公司在成功登陆A股市场的过程中产生了巨量的限售股。随着限制性条款解除,减持限售股也成为了股东获利的重要方式。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对大股东减持行为多有限制,2017年5月减持新规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大股东减持行为的监督,但大股东减持的乱象依然普遍。大股东作为公司的内部人,有着天然的信息优势。在减持过程中,大股东既可以准确得知公司经营情况,又可以选择公司信息披露时机,做到择时减持,最终实现获利或避险的目的。这样的减持行为使二级市场投资者处于被动地位,不符合资本市场“三公”原则,不利于资本市场有序发展。分众传媒作为首只回归A股市场的中概股,经历了从“回归-股价高涨-大股东减持-产生减持影响”的全过程,其大股东减持行为有研究价值,且分众传媒在2017年进行减持的大股东主要为财务型战略投资者,以其为研究对象能够较好地研究这类战略投资者与控股股东减持的区别。因此,分众传媒大股东减持行为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典型性,本文将以分众传媒大股东减持事件为案例展开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为案例分析法。本文梳理了与大股东大概减持动机、大股东减持时机、大股东减持的经济后果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大股东减持的动因、时机及导致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分众传媒大股东减持的动因、时机以及大股东减持导致的经济后果,最后得到案例启示。本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股东减持的理论研究;为保护投资者、完善我国内部人交易制度、加强中概股公司大股东减持行为的监督提供依据。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明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文献综述。该部分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大股东减持的动机、时机与造成的经济后果等理论研究,并做出文献评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创新点。第三部分为中概股大股东减持的理论分析。该部分界定了本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阐述了本文分析所用的基础理论,即非对称信息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收益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股东减持的动因、时机与经济后果。第四部分为分众传媒大股东减持的案例介绍。该部分介绍了案例主体分众传媒的概况、案例背景及大股东减持过程。第五部分为分众传媒大股东减持的案例分析。这部分主要结合上文的理论分析阐释了大股东减持的动因、时机以及减持造成的经济后果。第六部分为案例启示。该部分总结了前文的分析成果,并是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启示。本文案例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首先,分众传媒四位大股东基于信息优势判断出了公司价值高估与经营风险,这也是他们减持的主要动因,大股东通过减持实现了获利与避险。其次,分众传媒四位大股东基于信息优势能够恰当地选择减持时机,他们在减持过程中能恰当地利用公司信息披露。最后,四位大股东减持获取了超额收益,但也损害了公司的价值,企业经济增加值急剧下跌至负值。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启示是:就公司治理层面而言,一方面应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避免“一股独大”,实现股权制衡,提升中小股东治理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完善财务型战略投资者退出机制,避免单一的减持退出方式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就市场监管层面而言,一方面应完善大股东减持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大宗交易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大宗交易成为大股东减持的“温床”;另一方面应加大违规减持的惩处力度,强化证监会的监督惩罚权力,在惩处方式上,逐步引入民事赔偿与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