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是中国思想界、学术界风起云涌的变革时期,受清代朴学和近代西方科学方法的影响,楚辞学界大家辈出,新说迭见,形成了楚辞研究的第四个高潮。郭焯莹是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之子,他一生致力于楚辞研究,著有《读骚大例》一卷,敢发前人所未发之论,对《楚辞》有颇多独特见解。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部著作关注不够,且对其作者所知甚少。 郭焯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就读于思贤讲社和城南书院,青年时期为清诸生,后来受业于王先谦门下,他博览群书,为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成立后,由于仰慕屈子之志,以及有感于家国之变,郭焯莹“发愤注《骚》”,写就多部楚辞学著作,其中《读骚大例》为郭焯莹楚辞研究的纲领性著作。 《读骚大例》檃括郭氏楚辞研究之六例:一曰事据史传取勘,一曰意由声音证入,一曰谊本故训求通,一曰辞兼众本是正,一曰论依经训节中,一曰说参异家互发。这六例对以《离骚》为主的《楚辞》作品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读骚大例》充满学术个性的研究方法可总结为四点:史学视角与索隐考证,音韵诵读与文字训诂,依经解《骚》与“一经六传”之说,文献校勘与引赋就《骚》。在其学术修养与个性、家学与师承、湖湘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下,郭焯莹的《读骚大例》呈现出文字奥博、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风格特色。《读骚大例》虽有颇多荒谬之论,然精解亦不少,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体现了郭焯莹独特的学术风格,在楚辞学史上独树一帜,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亦可为当代的楚辞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