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肝门部胆管癌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经验,为该病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7~2013年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37例相关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主要临床表现、血清胆红素、肿瘤相关标志物、B超、CT、MRI检查、治疗方案、病理检查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肝门部胆管癌以老年人多见,3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年龄均大于40岁,60岁以上患者25例,占总数的67.57%;其中61岁到70岁之间患者例数最多,为14例(37.84%)。2.辅助检查:谷丙转氨酶阳性率97.30%;谷草转氨酶阳性率97.30%;碱性磷酸酶阳性率54.05%;γ-谷氨酰转移酶阳性率100%;总胆红素阳性率94.60%;直接胆红素阳性率97.30%。其中γ-谷氨酰转移酶平均值为641.55±469.75U/L,升高最为明显;37例患者糖链抗原19-9均为阳性,且有13例值高于1000U/ml,癌胚抗原阳性率为24.32%。B超检查37例,阳性率29.72%;CT检查31例,阳性率58.06%;MRI检查19例,阳性率63.16%。3.治疗方法:本组中有12例行根治性切除(其中Ⅰ型为3例,Ⅱ型为4例,Ⅲ a型为2例,Ⅲ b型为3例);姑息性切除为7例;对于术中肿瘤不能切除的,行单纯胆肠吻合内引流/外引流为3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为10例;行十二指肠镜ERCP支架植入术为2例;有3例患者要求保守治疗。4.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检查19例。胆管腺癌18例,其中高分化腺癌为5例,中分化腺癌为9例,低分化腺癌为4例;胆管腺鳞癌1例。淋巴结转移4例。5.术后并发症:1例根治性切除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3例出现胆漏,2例出现切口感染,3例出现隔下感染。6.本组中根治切除组的1年、2年、3年生存率为66.67%、41.67%、16.67%;姑息切除组的1年、2年、3年生存率为28.57%、14.28%、0;姑息引流组的1年、2年、3年生存率为20.00%、0、0。本组病例中,根治切除组与姑息切除组、姑息引流组比较发现,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优于姑息切除及姑息引流治疗。结论:1.肝门部胆管癌好发于老年人,对于进行性加重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应考虑本病可能,长期患有结石及胆管炎的患者应该予以警惕。2.联合CA19-9及CEA检查有助于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率;CT及MRI检查效果优于B超,联合CT及MRI检查能够明确肿瘤部位,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肝门部胆管形态特征,扩张程度,血管侵犯情况,对整个胆道系统能够从多角度了解,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3.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优于姑息切除及姑息引流治疗,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首选,也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的关键因素,应用各种引流方法能够迅速缓解患者梗阻症状,改善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