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1917-1949)大致经历了早期带有“阐释”性质的理论建构,以及后来带有“立法”性质的理论言说两个阶段。
在借鉴西方现代思想的基础上,早期乡土文学探索者从各自的文学理念、政治立场、人生态度出发,阐发了三种不同的乡土文学功用观,即鲁迅的“乡土启蒙论”、周作人的“地方趣味论”、茅盾的“悯农论”,它们按两条线索发展:以鲁迅的观点为主调的早期左翼乡土文学功能观,在三十年代遭到激进的左翼批评家的否定;而后来的自由主义者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周作人的地方趣味论。
不同的功用观不仅导致了在乡土文学的题材范围、表现对象等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而且决定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及形式理论。总体而言,自由主义者推崇“认知的趣味”,左翼作家主张“实践的趣味”。周作人建构了一套包括地方主义、自然美、个性、风土在内的理论话语,表现出“认知的趣味”。鲁迅致力于乡土社会的观念批判和风俗习惯批判,表现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实践的趣味”。后起的自由主义者在“认知的趣味”的基础上,生发出现实情怀;三十年代激进的左翼作家则把“实践趣味”推向了极致,并相应地建立了一套理论话语,到了四十年代,左翼文坛的审美趣味走向实用化和政治化。
关于乡土文学的语言、叙事视角、结局模式等形式理论,几种理论话语之间充满了矛盾,但流变的线索是明晰的,三四十年代左翼批评家几乎一致否定了早期乡土文学在形式上的探索,而主张折回传统和民间。
通过对乡土文学理论流变的考察,我们发现从周作人到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乡土文学理论,与从鲁迅到延安文坛的左翼乡土文学理论,并不是平行、对立发展的,而是发生了汇流与断裂。鲁迅的乡土启蒙论抓住了中国社会现代性追求中的主要问题,成为乡土文学的经典理论,实质上,它是乡土本位论;苏雪林、沈从文等后起的自由主义者超越了周作人等人的局限,表现出相当的现实情怀,从而使之呈合流之势。三四十年代左翼批评家创立了“革命的乡土文学”理论,其本质是革命本位论。经典乡土文学理论主张乡土批判,革命的乡土文学理论推崇美化农民,因为其最根本的立场是相反的,因而后者必然消解、颠覆前者,后者对于实用性、政治性与艺术性关系的处理,以及对于乡土文学的主要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的理解,都有一定的权宜色彩,但是,包括乡土文学理论在内的现代文学理论的立足点是无庸置疑的,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只有在坚持现代文学传统的前提下,才会有新的、有意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