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09年全球饥饿人口超过10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8.5%。本文从粮食供给能力和粮食获取能力两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作了较为全面的系统分析。本文首先在对粮食安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探索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理论,为下文实证分析作铺垫。主要从粮食安全的内涵、衡量、影响因素;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与贫困的内在关联;粮食安全与制度变迁和农业技术进步的关系;以及粮食安全数理模型一般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其次,利用粮食不安全发生率、DES、GHI等指标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分析。由此发现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依然严峻,而且各地区间粮食安全进展不平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不安全范围最广、程度最深,而且粮食安全进展不利,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的特点决定了其粮食安全总体上表现出较大的脆弱性和长期性特征。第三,根据多种衡量指标通过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得出结论认为粮食供给和粮食获取是粮食安全的两个决定因素,粮食供给是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粮食获取是在粮食供给充足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的充分条件;粮食获取比粮食供给在决定粮食安全中的作用要大,表明了粮食获取在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且,范围更广的食物安全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第四,利用HP滤波及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供给能力和粮食获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供给及获取能力的政策进行了评析。由此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供给在全球粮食供给中处于不利地位,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能力较弱;粮食生产是发展中国家粮食供给的最主要来源,但其占粮食供给总量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粮食净进口的比重则日益上升,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逐渐变弱;人们的收入水平及粮食价格是影响粮食获取能力的重要因素。最后,在分析中国粮食供给能力与获取能力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粮食供给能力与获取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提升中国的粮食供给能力与获取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通过分析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粮食不安全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资源性的投入,如土地和灌溉用水等。中国的粮食不安全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粮食获取能力则更低。要想真正实现中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粮食安全,就必须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其自行生产和购买粮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