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超微粉体的机理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engjing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冻干燥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材料制备方法,因其所制的粉体粒径小、分布窄,化学均匀性好,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反应活性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超微粉体材料的制备领域。本文着重探讨了液滴在冻结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采用多种材料测试技术对非晶态前驱体向晶态超微粉体的转变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探讨其转变机理,并对超微粉体形成过程进行了热动力学研究。 本文首先对喷雾冻结过程进行简化和理想化处理,建立了喷雾冻结的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分析、计算,研究了液滴半径和过冷度对冻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滴完全冻结所需的时间与过冷度成反比,与液滴半径的平方成正比;液滴的平均冻结速率与过冷度成正比,与液滴半径成反比。过冷度越大,浓度变化率越小,避免溶质离析的液滴半径越大。在喷雾冻结过程中,尽可能采取较低温度的致冷剂和较小的液滴半径。并研究了低温快速冻结对冻干前驱体性质的影响。从物质结构、结晶动力学角度阐释非晶态冻干前驱体的形成机理。 其次,在本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的超微Ni、CuO粉为例,研究了非晶态冻干前驱体向超微粉体的转变机理。在超微粉体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两种转变机制。一是由非晶态前驱体直接向晶态产物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中间产物始终为非晶态,未出现前驱体的晶化。二是非晶态前驱体首先发生非晶晶化,形成晶态中间产物,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晶态中间产物才发生热分解还原反应,最终形成超微粉体。这两种转变机理的不同,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而且还与反应动力学势垒有关。若物质化学键的离解能较大,键强较强,晶化的动力学势垒较低,越易发生前驱体的晶化反应。反之,发生热分解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存在着非晶晶化反应和热分解还原反应相互竞争的过程。当晶化反应的自由能大于热分解还原反应的自由能时,冻干前驱体趋向于直接转变;反之,倾向于非晶晶化,然后才是超微粉体的生成。 最后,利用热分析动力学研究了镍氨络合物的冻干前驱体的热分解反应机理。其热分解反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脱水脱氨反应,反应复杂,无法用单一的动力学模型来描述。第二阶段为非晶态草酸镍热分解反应,平均活化能为214.17KJ/mol,主曲线法判定其最可几动力学模型为Am,模式函数为g(α)=[-1n(1-α)]<1/m>,反应级数m=1.75.,指前因子A=2.56×10<23>。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DP)研究表明,超微Ni粉的晶化过程是逐步实现的。晶体生长动力学研究表明非晶相--晶相界面有利于Ni原子的扩散,晶粒的生长速率较快。镍粉的生长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低于320℃,晶粒生长受表面扩散机制控制,温度高于320℃,受晶界扩散机制影响,晶粒发生烧结,形成多晶颗粒。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社会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艺术之一,因东西方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不同,
现代声乐主要是依托其他艺术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与我国的民族唱腔有着本质上的关联.本文就民族唱腔在现代声乐发展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从吐字技巧、运气特点
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有关给水处理厂的混凝剂药液配投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重力投加为核心的给水处理厂混凝剂药液自动配投系统,成功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给水
曝气占据了污水生物处理中能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而一定的溶解氧浓度对于生物降解过程又是必要的。因此需要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曝气量,从而降低运行成本。本课题以SBR工艺为研究背景,利用活性污泥模型,实现全程硝化的曝气优化控制,以及短程硝化过程的优化调控,为污水生物处理曝气优化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活性污泥模型的简化,得出简化模型可以代替复杂模型,在溶解氧的变化、氨氮的降
某天,看洪晃写的《史家胡同51号》,文中两次提到菊花锅.第一次是说外婆病重,年三十晚上,医院破例让小辈们在外婆的病房里支了一个她最喜欢吃的菊花锅.第二次是回忆那些年家里
期刊
泔脚垃圾是一种中国城市特有的环境问题,仅在上海每天就产生1300吨的泔脚.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处理和处置成为环境保护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在该工作中,系统地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