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型冬油菜集中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主要与水稻轮作。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油菜主产区,油菜籽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随着农村劳动力数量、结构的变化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油菜生产方式由人工作业、育苗移栽为主向直播、机械化作业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同时,随着国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减肥减药行动计划的提出,在作物生产中开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种植方式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讨成都平原稻—油轮作体系下直播油菜高产高效且环境友好的氮密管理措施,于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在广汉市开展了施氮水平(0、135、180、225、270kg N/hm~2)及种植密度(15×10~4、30×10~4 plant/hm~2)对直播油菜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和农田氮素表观平衡影响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增施氮肥显著或明显增加两个年度直播油菜籽粒产量。两年度的籽粒产量在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在施氮量135-270kgN/hm~2范围内,在2015-2016年度籽粒产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性,而在2016-2017年度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在施氮量225kgN/hm~2(N225)处理水平达到最大值。相同品种P1不同施氮水平下,2016-2017各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2015-2016年,产量增幅分别为428.73、728.73、927.15、1418.10、1233.98kg/hm~2。2、在施氮量135-270kgN/hm~2范围内,两年度茎秆氮素吸收、角果壳氮素吸收、籽粒氮素吸收及植株氮素吸收表现出不同的趋势,2015-2016年表现为先增、后降趋势,在N225处理时达最大值,分别取值37.54、51.65、113.66、202.85kg/hm~2;而在2016-2017年则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趋势。两年度试验还表明: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氮肥偏生产力变化趋势相同,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或明显降低。氮肥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在2015-2016年,增施氮肥处理的氮收获指数相比N0处理均显著或明显提高,但在2016-2017年则差异较小。增施氮肥各处理间的氮收获指数并无显著差异。3、2015-2016年,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但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增密处理(M2)单株角果数显著低于M1处理。M2增密处理的茎秆氮素吸收、角果壳氮素吸收以及植株氮素吸收显著高于M1处理。不同种植密度间籽粒氮素吸收的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对氮肥农学利用率有显著影响,表现为M1处理显著大于M2处理。而对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以及氮收获指数则无显著影响。2015-2016年植株干重及茎秆氮素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的互作效应极显著,而2016-2017年每角粒数、千粒重、籽粒氮素以及氮肥表观残留率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的互作效应显著。4、直播油菜生长季(2015-2016年、2016-2017年)各施氮处理(N135、N180、N225、N270)的农田氮素表观损失量存在明显差异。农田氮素盈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总体上呈升高趋势。在2015-2016年,N135、N180两个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均很低,N270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最大。在2016-2017年,农田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降趋势,以N225处理达到最大值。比较两年度结果,2016-2017年各施氮量处理农田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盈余量均明显高于2015-2016年。两年度结果还表明,氮肥施用量控制在135-180kg/hm~2范围内,农田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盈余量均相对较低,从而有利于减少氮素损失,降低土壤氮素盈余。综合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农田氮素表观平衡,当前在成都平原稻—油轮作系统下,直播油菜高产、氮肥高效利用且环境友好的合理栽培措施为施氮量135-180kg/hm~2,种植密度30万株/hm~2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