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驱动的高速铁路列车晚点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ti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铁路运营涉及业务部门众多,行车环境复杂,运营系统内外界对列车的干扰难以避免,加之我国高速铁路具有列车开行密度大、追踪间隔小的特点,列车一旦受到干扰产生晚点,晚点将极易在路网进行横向和纵向传播,导致晚点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准确把握列车晚点分布规律、掌握晚点致因影响特性和实现对列车晚点的精准预测,将有助于调度员掌握列车晚点实时情况,为及时制定合理的优化调整方案提供充分时间和辅助决策,以尽可能降低晚点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列车运行的可靠性和准时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高速铁路列车晚点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概述。首先归纳总结了高速铁路列车晚点的致因;其次根据晚点性质对晚点类型进行了分类阐述;从晚点的传播机理和吸收机理两个方面对列车晚点传播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阐述了机器学习应用于晚点预测的基本流程,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列车运行实绩数据和非正常事件写实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基于列车运行实绩数据,对高速列车的到发晚点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非正常事件写实数据,分别拟合了各类非正常事件的持续时长、造成晚点的列车数以及导致的初始晚点时长的最优分布函数,从宏观的角度建立了研究线路上的非正常事件影响分布模型。结果表明:伯尔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对大多数非正常事件类型的持续时长、影响列车数以及导致的初始晚点时长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3)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高速列车到达晚点预测方法,实现了列车到达晚点时间的精准预测。首先,从时间、空间、基础设施等角度分析并提取了可能影响列车到达晚点时长的特征因素;其次,设计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特征提取方法以构建最优特征集;再者,建立了基于BO-XGBoost算法的高速列车到达晚点预测模型,其中XGBoost算法用以学习特征集与列车到达晚点之间的复杂关系,贝叶斯优化(BO)算法用以对XGBoost算法的超参数进行优化;最后,使用武广高速和厦深高速两条线路的实际数据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BO-XGBoost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既有的基准模型,包括人工神经网络(ANN)、深度极限学习机(DELM)和随机森林(RF)等。(4)在BO-XGBoost模型基础上考虑非正常事件特征,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型融合Stacking模式的非正常事件-列车到达晚点预测模型。以武广高铁线路上行方向发生次数最多的五类非正常事件引发的到达晚点数据为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对于超过20min的大晚点事件,Stacking集成模型的预测精度有极大提升。最后进一步给出了本文提出的BO-XGBoost模型和Stacking集成模型的各自适用场景。图28幅,表31个,参考文献93篇。
其他文献
学位
在图论的实际应用中,随着复杂性系统的增加,经常会遇到不确定因素,如不精确的专家数据模型。继概率论与测度论后,Liu在2007年创立了不确定理论[1],在2010年将不确定论应用到网络中,2010年,Han和Peng[2]研究了不确定网络上的最大流问题,2011年,Peng和Li[3]在最小生成树问题上建立了不确定模型,2012年,Zhang和Peng[4]在不确定网络上研究了邮递员问题。随着不确定
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盘腔系统的篦齿封严结构有调节各腔室冷却空气流量、防止燃气进入盘腔而对涡轮盘结构寿命造成影响等多个作用。篦齿封严结构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会由于热应力和结构应力的共同作用而发生较大变形,其封严间隙也会随之改变,封严间隙发生改变时又会反过来对盘腔内部的流场以及温度场造成影响。本文以某航空发动机的高压涡轮盘腔系统的简化模型为例,采用以ANSYS Workbench为平台的单、双向热流固耦
学位
学位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动车组轴箱轴承故障诊断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但其工程化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论文以动车组轴箱轴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故障诊断算法,并以此为基础,研发了具备再更新能力的轴承状态监测系统,并获得了较好的故障诊断效果。主要工作如下:(1)借助凯斯西储轴承数据库的数据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轴承故障诊断建模问题,最终训练的模型达到了99.54%的准确率,验证了深度学习算法可以
为了提高拖拉机齿轮轴的数字化设计水平,将有限元分析软件引入到了齿轮轴的优化设计上。通过对齿轮轴薄弱区域有针对性的增强,对齿轮轴的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节省了设计和制造成本。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优化前和优化后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齿轮轴不仅节省了制造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强度。通过对齿轮轴的生命周期总数进行分析可知,优化后的尺寸轴满足设计条件。
迄今为止,黄曲霉毒素B1是人类所发现的毒性最强的天然致癌物,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威胁着人体和动物体的健康。在毒性评估、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领域中,新型可快速检测痕量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检测速度慢、检测成本高、过程复杂且需专业人员操作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传统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电化学发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廉、过程简单,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检测策略。基于碳基荧光二维纳米材料氮
协作通信技术可实现单天线用户的空间分集增益,增强传输的可靠性。然而,中继的半双工约束会导致频谱效率低下。串行中继可以通过两个半双工中继模拟全双工中继通信,不仅能有效提升频谱效率,并且具有低成本和低复杂性优势。但是,串行中继模式会在中继处引起严重的中继间干扰(Inter-Relay Interference,IRI),降低系统容量和传输可靠性。因此,IRI的消除成为串行中继的一个关键挑战。目前已有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