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人类生存境况的隐喻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wb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成名之作,2002年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项布克奖。小说一问世就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好评,一举奠定了扬·马特尔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小说中充满了奇幻瑰丽的想象和隐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本论文立足文本细读,围绕人类生存境况这一主题,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信仰三个层面,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叙事进行解读,力图阐明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扬·马特尔及其代表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文学地位,国内外研究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其理论溯源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结构。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论述人与自我的隐喻。一方面,通过比较小说中的作家“我”与作者扬·马特尔相似的人生经历,揭示文学作品亦是作家寻找自我、构建自我的场所。另一方面,分析论述了少年Pi从迷失自我到认清自我、实现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揭示少年Pi对自我认识的发展嬗变。第二章分析论述人与自然的隐喻。少年Pi与孟加拉虎的海上冒险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隐喻。首先分析了小说在抒写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同时,也在无情地批判现代文明对大自然贪婪无度的掠夺和破坏;其次分析解读了孟加拉虎这一形象的隐喻意义。第三章分析论述人与信仰的隐喻。Pi对宗教信仰的博爱是正常的且有意义的,而海上漂流让Pi开始质疑自己心中的上帝,获救后Pi拥有了自己心中永恒的精神力量,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宗教信仰,探讨了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宗教信仰问题以及信仰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少年Pi的奇幻漂流》影射了生活在大地上的“人”将永远面对与自我、与自然、与信仰的矛盾冲突,这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之作;它让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以技术、消费、人类中心主义等为特征的现代文明中的个体反思自身;小说的主题意蕴宏大而深刻。
其他文献
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各类专业课程逐步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将思政内容引入专业课课堂。要想上好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本文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着
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经营方式面临诸多新挑战,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和新挑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现代农业领军人才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的农业,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农业结构调整已从适应性向战略性转变,而现行的农机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爬壁机器人作为极限环境下作业的特种机器人之一,被应用于军事侦察和高空作业等方面,多采用负压吸盘、永磁铁、仿生粘附材料和微型钩刺作为吸附方式。然而,对于斜拉桥索塔、
严遵是西汉末年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所著《老子指归》是全面阐发《老子》宗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注《老子》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值得认真发掘,潜心研究。严遵直接继承和发展了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和谐共处及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无疑对和谐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贵州、广西
电影剪辑技术的发明和录音技术的发展无疑是电影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由此产生的电影蒙太奇和有声电影极大的开拓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就技术层面与思维层面而言,蒙太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用静止的图片、单调的文字来记录和分享日常生活,在短视频基础上创新出更具叙事性和艺术感的视频形式——Vlog开启了一种崭新的社交和传播方式
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规定了豁免公开的政府信息,包括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排除涉密信息的公开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但是,由于现阶段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国家秘密往往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