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分析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d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中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新兴市场国家频繁爆发金融危机。研究表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逆转是这些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出现的共同特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鲜明地指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可能上升为非正常的系统性风险,在一定的条件下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结合,必然引发金融危机。 全文共分七章,主要的观点如下:第一章简要陈述了研究的起点、意义和文章的总体结构。第二章从金融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出发,全面论述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一系列新特征,构建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风险分析的总体框架,其中着重强调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投机性特征同系统风险的关系。第三章论述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同政策风险的关系,从理论上阐述增加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这一现象后宏观经济政策在传导机制、经济效应上的变化。本节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下的RR-LL-BB模型做了一点深化,揭示了亚洲金融危机中IMF传统宏观经济政策“处方”失灵的原因。第四章考察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重危机(Twin Crises)的爆发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类型。这一世界经济的新现象与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新兴市场国家一般来说以间接金融为主,银行体系占主导地位,详细考察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的关系可以更深入的考察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和传导机制。本章通过双危机模型指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引发双危机爆发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第五章从金融危机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所导致的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传导,从实证角度考察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市场冲击的模式和运作机制,深化了对“传染”现象的认识。第六章专注于从制度安排和变迁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风险的实质。一方面,霸权非稳定结构下发达国家利用制度优势向新兴市场国家大量输出金融资本、输入实物资本,这种双向循环上的不平衡导致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的内在诱因)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实际上是金融制度变迁,受初始条件的限制,金融自由化产生的负面因素会不断地累积,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最后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投机冲击下产生经济系统性风险。 第七章论述了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所带来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风险及其防范策略。我国金融开放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总结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帐户开放的经验,从实际出发采取渐进式的资本帐户开放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此外,考虑到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风险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特征,本章还论述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和亚太区域货币合作的进展的情况。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本文从务实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强化国际清算银行的风险监督机制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最后贷款人功能。对于亚太地区的区域货币合作,本文认为从制度变迁的合理性来看,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是次区域汇率同盟,并提出了紧密型次区域汇率同盟和网络型次区域汇率同盟的概念。亚太区域的货币合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关键是要增强地区认同,培育共同信念,实现在合作中求发展、发展中促合作。在开始阶段,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经济差距,形成核心动力集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的颅内压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中重型TBI患者,入院后
优化资源配置是金融在产业结构转换中的本质功能,因此,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枢纽的金融体系,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转轨以后,随着我国金融部门由财政化向市
目的:探讨生物功能性义齿修复系统制作全口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无牙颌患者102例,其中52例采用传统方法制作全口义齿,50例采用BPS法制作全口义齿,对两组义齿的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