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动车辆保险,是中国财险市场中的“龙头险种”,业务份额一直盘踞着中国财险市场的大半河山。自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作为财产保险中的主导业务,车险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实行对外资保险公司放开的险种。与此同时,车险条款和费率市场化改革(以下简称为车险市场化改革),是中国保险市场费率全面自由化迈开的第一步,其重大意义与发挥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显而易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车险市场遵循着价值理论、供求理论、竞争理论等基本原理。车险费率作为车险的价格,对车险市场的供给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车险市场的类型往往归结为寡占或垄断竞争的市场,完全竞争或独占类型的车险市场相对较少。由于车险产品自身的特殊属性,在世界各个国家中的车险市场大多受到政府的干预。同时,车险市场上存在着某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就此而言,政府的干预对车险市场和车险消费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都出现过车险市场化改革。自1980年恢复车险业务以来,中国已经历多次车险条款和费率制度改革,最早的一次改革可以追溯到1995年。2001年在广东推行的试点以及2003年1月1日全国性规模的展开,掀开了近十年改革的一大浪潮。时至今日,其一直是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保险科研院校等各部门不断思考和共同探讨的重要话题。虽然受到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引发了诸多问题,其发展历程也不是如此的一帆风顺,然而,车险费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本文的初衷正是突出了精算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基于对中国车险市场的全面分析与费率厘定精算技术的深入研究,希望为中国车险市场费率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全文一共分八章对中国车险市场化改革进行量化分析和精算技术研究。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首先,从社会实践和数理研究两个方面指出研究背景与意义;之后,系统地汇总与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工作;最后,说明了全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同时明确了本文的创新点。研究中国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全面地掌握改革相关的基础理论。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保险市场中的供求理论、竞争理论、博弈论、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监管问题。这些知识为全文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国车险市场改革,详述了欧洲保险市场(英国与德国)、美国、亚洲(日本与韩国)及澳大利亚保险市场的车险自由化改革发展历程。最后,分阶段回顾了中国车险市场改革进程,并客观地分析了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强调了车险费率厘定精算技术的重要性,为下文精算技术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三章是全文的贡献之一。关于中国车险条款费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很多学者从定性层面解剖分析了车险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各阶段显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然而,很少有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车险市场化改革进行剖析研究。在第三章的研究中,首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中国车险业务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说明了中国车险业规模的发展情况。之后,为了发掘影响中国车险业务发展的因素,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做出实证研究。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居民消费、车行驶里程数等因素都对车险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最后,将2003年与2006年的车险市场化改革化为解释变量引进面板模型中,得到的另一个结论是:中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对车险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及合理的措施实施车险市场化改革尤为重要。从第四章至第七章,以车险费率厘定的精算模型为重点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助推中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在第四章中,说明了车险费率厘定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从分类费率厘定、个体风险费率厘定、无赔款优待方面回顾了传统的车险费率厘定精算模型,并对传统模型在中国车险业的应用进行介绍和评价。第五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纵向数据、分层数据等结构复杂的数据集,在广义线性模型基础上引入了随机效应,即得到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之后介绍此类模型的基础理论、参数估计与模型选择等问题,并加以车险索赔次数拟合分析。另一方面,在引入随机效应和对数据分层的视角下,采用分层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分层线性模型和分层广义线性模型在中国车险费率厘定中的应用处于空白阶段,笔者对这些模型进行了理论介绍和研究展望。第六章中,笔者从非参数方法的角度,研究了广义可加模型的相关理论并将其运用在预测车险索赔是否发生和索赔强度方面。结合一组车险索赔数据的分析后发现,当存在连续型解释变量时,广义可加模型比广义线性模型对数据的分析更灵活准确。第七章介绍了复合分布、混合分布与GAMLSS等更具有研究前景的知识点,并对贝叶斯方法在车险费率厘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综述。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既包括车险业务发展的政策分析,又包括精算制度的思考,关于中国车险条款与费率改革提出了几点相关看法和建议,并从精算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