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东部地区的大规模沦陷导致国统区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总产量明显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战后方不得不承担起粮食供给的重任,四川便是最主要的省份之一。然而,由于四川人口的激增,法币的滥发,劳动力的减少,国民政府“自由贸易”的粮食政策没有及时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1940年四川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加剧,粮价陡然上升。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国民政府农林部于1941年2月成立了粮食增产委员会,作为战时管理后方粮食增产运动的临时性机构。按照农林部要求,四川省于1941年4月成立了四川省粮食增产委员会,并于1942年改组为四川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机构的改组使督导范围得以扩大,组织规程更趋完善,巡回督导制度的推行也使督导工作更富实效。该机构与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四川省粮食增产专款经管委员会、四川省粮政局等部门紧密合作,通过限制非必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垦殖荒地及利用隙地,推广冬耕等方式来增加主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通过推广良种,增进地力,防治病虫害,扩大农田水利等方式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通过补充耕牛,鼓励妇孺参加农业活动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限制碾米程度等方式来减少粮食损耗。一方面,四川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的督导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战时的军需民食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在粮食增产措施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如区域太广,督导人员不足,基层相关部门配合不力,经费短缺,农民文化水平低,技术推广受限,农村金融支持不力等。由于战时四川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明显的改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没有显著的提升,所以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而实现。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通过扩大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增加产量的方式,为四川粮食增产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川农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值得被传承和发扬。但是要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进而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