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话中的被动标记“让”和“给”,以往的研究多将两者放在汉语“使役兼表被动”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让”和“给”的个案分析来加深对汉语“使役兼表被动”现象的认识。功能主义是本文的研究取向,在探讨被动标记“让”、“给”发展的来源、路径和语义动因时,我们对语法化、主观化、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等理论有所借鉴。全文共分五章,首尾两章是引言和结语,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对“让”和“给”进行了个案分析,第四章是余论。 第一章引言部分对以往“使役兼表被动”现象的研究作了简单的回顾,在介绍一些代表性观点的同时,也检讨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预期目标,即从材料出发,在“让”和“给”语法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其被动用法产生的来源、路径和动因,以深化对汉语“使役兼表被动”现象的认识。 第二章讨论北京话里的被动标记“让”。我们发现“让”的被动用法是从“容让”义发展而来的,此外我们还尝试着在Dowty(1991)原型施事(Proto-Agent)和原型受事(Proto-Patient)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允让”义发展为“被动”义的语义动因。 第三章研究北京话里的被动标记“给”,着重探讨了“给”用法的多功能性对其被动用法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一方面,跟“让”类似,“给”表“容让”义的用法也表现出向被动用法发展的趋向,尽管这种发展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由处置用法发展而来的“给”标短被动句发展迅猛,这是“给”区别于“让”的最大特点。我们的结论是:在北京话的长被动句中充当被动标记的“给”是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章讨论了“让”和“给”语法化过程中的主观化现象并对两者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进行了比较。 结语部分是我们对汉语“使役兼表被动”现象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