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境内的高寒嵩草草甸草原和青海省湟源县的夏、冬季放牧草场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值出现次数”法和地上生物量测定法对草地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并运用γ分布模型、幂乘方法则和β-二项分布模型分析数据,从空间异质性的角度来定量探究放牧对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期为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的恢复及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我国草原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与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有效对策。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γ分布模型、幂乘方法则和β-二项分布模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群落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好的吻合性,这些数理统计模型可继续应用于今后草地群落空间异质性的定量研究中。(2)对不同放牧压下西藏工布江达县的高寒嵩草草甸草原地上生物量的调查研究,可知:总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L-样方内的平均物种数、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生物量均表现为:未放牧草地(N)>适度放牧草地(M)>重度放牧草地(H)。群落整体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未放牧草地(N)>重度放牧草地(H)>适度放牧草地(M)。由此可知,未放牧草地的空间异质性高于放牧草地;且在受到放牧干扰的草地中,随着牧压强度的增大,草地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其空间异质性呈负相关性;L-样方内的物种数与生物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草地植被群落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针茅(Stipa capillata)等适口性好的禾本科牧草大量减少,而以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kansuensis)为代表的毒杂草开始大面积入侵,表明此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而未放牧草地中,植被的地上生物量、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是最高的,说明围栏封育对于青藏高原地区退化高寒草甸草原的恢复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3)不同放牧强度下,西藏工布江达县境内的高寒嵩草草甸草原植被群落整体上均具有比随机分布强的空间异质性,且3种样地植被群落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未放牧草地(N)>重度放牧草地(H)>适度放牧草地(M)。不同放牧压下草地的共同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针茅、西藏粉报春(Primula tibetica),在适度放牧草地,它们的异质性指数值都极低(δi=0),而在未放牧草地和重度放牧草地,仅高山嵩草的异质性指数值低,从而导致适度放牧草地异质性程度最低。草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L-样方内的平均物种数、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平均生物量,这些指标均表现为:N> M> H。(4)青海省湟源县冬季放牧草场的总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整体的空间异质性指数、L-样方内的平均物种数和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夏季放牧草场;两种放牧草场的植被群落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在夏季实施围栏封育而冬季进行放牧利用的草地中,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等优质牧草增加,而在夏季放牧场中,草地退化的标志性植物鹅绒萎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和车前(Plantago asiatica)占据优势地位。夏季和冬季放牧草场中,除均匀分布的物种外,植物种群的空间异质性指数均随着其出现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说明物种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程度与其出现频率二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冬季放牧场植被群落整体的空间异质性程度高于夏季放牧场。所以,在草地的实际管理与利用中,应尽量避开牧草的生长季节,实行冬季放牧更加有利于草地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