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净土宗是我国民间佛教信仰的主流,在其延续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以及世俗民众的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伦理学视角,通过对净宗经典文献的分析梳理出净宗的伦理思想,来揭示净宗伦理的特色,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更主要的是为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着的诸多难题提供思想资源或一些启发。净土宗以蒙佛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教修行目的,它在佛教史上完成了佛教从自力宗教、内省宗教向他力宗教的转变,体现了佛教向宗教世俗化、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变也使得净土宗在其伦理思想方面与佛教一般伦理思想相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因果论上,净宗强调其“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的易行道特色,从中让我们看到阿弥陀佛的他力接引是其在解脱上的所谓殊胜方便之所在,这使得净宗伦理把人与佛的伦理关系放在核心或者说首要位置,并在此前提下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身与心的伦理关系;在佛性论上,净宗与大乘诸宗有所不同,它在一般承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前提下,认为在末法时期靠自力难以断惑证真获得解脱,唯有信愿念佛,蒙佛力接引方可出离三界,因此“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净宗佛性论的主要内容,净宗佛性论表达了这样一种内容,即人人本具至善之性,都可能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道德理想,然而道德理想能否达成不能仅靠个体的道德努力,更为重要的是他力(可拓展为一切外在的因素,包括社会的公正问题)之成就;往生论是净宗伦理的道德修养观,净宗道德修养以往生为指归,依人?佛关系将道德层次化,其伦理特色具体体现在信、愿、行三资粮之中;依正论具体表达了净宗的道德理想,依正关系反映了社会至善与个体至善的关系问题,依正观也体现了净宗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较为完整的看法,净宗既重视个体至善对净土的庄严作用(社会至善),同时更为重视社会秩序的善和正义对个体道德修养(个体至善)的积极作用。总之,净宗伦理建立在人?佛伦理关系基础之上,或者说以人?佛伦理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并以此为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等伦理关系,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尽管其将道德理想置于彼岸世界,但它对构建理想的现实人间社会还是具有启发和参照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