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淑敏拥有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身份,她的作品也随着她的身份的不断叠加而发生了变化。在毕淑敏在北师大系统的学习了心理学后,她的作品在主题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她的散文作品,融入了大量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并且蕴含着文学治疗的初衷就是治疗人的心理和情感的疾病。正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从文学治疗和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毕淑敏散文的“心理治疗”功能进行研究。第一,毕淑敏散文的审美功效。第二,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在创作中的呈现。第三,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功能形成因。第四,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功能下的社会价值和文学意义。第一章论述了毕淑敏散文的审美功效。从毕淑敏的幸福理念和毕淑敏散文促进心理健康两方面来探讨审美功效。幸福理念是要学会感知快乐,学会把握幸福,而想要拥有幸福,我们就必须让自己有有目标感和目标。促进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信,用乐观的角度看问题,并且学会在旅行中成长。第二章分析了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在文本中的体现。从毕淑敏创作的两大人心问题方面,一个是自卑,一个是哀伤来阐释毕淑敏的散文是如何达到“心理治疗”功能的。第三章阐释了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功能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两大原因构成: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社会下人的心里的扭曲和心理学发展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主观原因就是毕淑敏的身份的变迁和重叠。第四章主要探讨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功能下的社会价值和文学意义。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净化人们的内心世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学的作用应该是要实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