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非人际情境下运动员外显的自我提升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提升一直是心理学和自我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就希望可以正确的看待自己,但是,人们在自我评价时,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而大多数人会较高的评价自己,表现出自我提升的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运动员自身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员成才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对运动员的选材、运动员的营养标准、对运动员的有效监控、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心理因素等各个方面。其中,心理因素对于运动员稳定或者超长发挥自身的水平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通过了三个实验逐步对人际与非人际情境中运动员外显自我提升的状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逐步进行考察。本文选择国家二级及二级水平以上并一直坚持训练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普通大学生的外显自我提升状况来进行对比研究,采用了优于平均效应的外显自我提升问卷,从外显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和外显能力层面自我提升两个方面入手。实验一考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外显人际和外显能力自我提升方面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运动员的自尊水平这一变量,采用权威的自尊量表,通过测量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外显层面的自我提升状况和自尊水平,来考察分析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外显自我提升情况与自尊是否存在相关性。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成功设置了人际和非人际两种情境,以此来探讨不同自尊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情境中的外显人际层面自我提升和外显能力层面自我提升的表现。本文通过上面三个实验的进行逐步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由于运动员的在个人专项能力方面相对比较突出,对自身的能力比较的自信,所以其与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存在优于平均效应的外显自我提升。(2)普通的大学生,在自身的能力与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各方面的能力比较的平均,所以在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要高于能力层面的自我提升。由于专项能力以及运动自信的存在,所以运动员与大学生相比在外显能力层面的自我提升程度要高于外显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程度。(3)由于能力特质与个体自尊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人际特质与自尊不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运动员在外显能力自我提升方面与自尊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在外显人际层面的自我提升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不明显。(4)由于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在自尊受到威胁时存在补偿自我提升的现象,所以在非人际情境中,由于自尊不受威胁,所以运动员的外显自我提升没有表现出差异。而在人际情境中,由于自尊受到了威胁,高自尊水平的运动员采用了补偿自我提升的方式,而低自尊的运动员则没有采用补偿自我提升的方式,所以不同自尊水平的运动员在人际情境中的表现不同。(5)由于不同性别运动员,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没有表现出自我提升的差异,所以运动员外显自我提升不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其他文献
学位
假想同伴现象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早有描述,1895年,Vostrowsky最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假想同伴现象并进行了调查,1934年,Svendson给假想同伴下了操作性定义,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以人为鉴,可以得明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在如今的改革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民国时期为背景,通过对民国时期60位运动家群体的特征分析,旨在讴歌先辈,激励当代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非常具有魅力且具有健身娱乐、陶冶情操的运动,随着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触了解羽毛球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方企业界盛行的员工援助计划(EAP)作为帮助企业员工调节员工工作状态、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国内研究人员的重视,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