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血管疾病是指由心脏和血管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以及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是病理特征长期积累的结果,且伴有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因此,相关参数的早期诊断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本课题旨在建立一种心血管功能参数的无创检测算法,通过临床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本课题研究方法是基于非线性脉搏波理论流体力学方程,建立了一套包括血液黏度、心输出量、踝臂指数等心血管功能参数的无创检测算法,用以推断心血管功能健康状况;通过与北京工业大学校医院合作完成临床实验,分别采集被测者脉搏波数据、血液黏度检测及个人信息登记;利用实验数据验证无创检测算法的正确性,找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心血管功能影响因素并建立不同因素与计算结果间的拟合关系;最后利用临床检测数据修正算法,得到更加准确的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非线性脉搏波理论建立的心血管功能参数计算模型能够实现血液黏度、心输出量、心脏做功、踝臂指数等参数的无创计算,且计算结果符合临床生理值范围内。经过影响因素均值法、加权平均法、典型因素均值法3种不同方法修正算法后,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减小,且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血液黏度随年龄、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男性60岁达峰值5.35,女性50岁达峰值4.45,此后变化趋于平稳,不再升高;各年龄段内男性血液黏度值均明显高于女性,其差值范围在0.28-0.90区间内;高血压患病者伴有明显的血液黏度值增加,且其与对照组的黏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综上所述,血液黏度值、心输出量、心脏做功、踝臂指数等参数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所得到的不同影响因素与血液黏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及心功能参数计算方法,对于研究不同生理条件下心血管功能参数变化、不同参数值对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程度以及进一步研究血液黏度的无创检测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