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国早期文学史家群体受到西学东渐影响,其对西方文化接纳的态度、文学史书写目的以及自身对传统儒士身份的认同共同促使早期文学史书写呈现观念杂糅的特征。近代蜀学作为清末民初学术转变的典例,其教育建制经历了尊经书院至四川存古学堂的发展阶段,建立起“经学为主,中西兼备”的现代学科体系。蜀中学人谢无量作为早期文学史家,其传统文学观念承传自章太炎的文学观,传统文学观念关注文学观念的变化过程,体现着“文”从经来的特点。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书写体现“融经入史”的特点,其文学史书写关注经术变迁与文学的关系并尝试对传统五经进行文学化表述,体现着谢无量尊经崇文的传统学术价值取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以胡适《白话文学史》为中心的新文学传统的建立促使已有文学传统话语瓦解,这造成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学术评介偏低,而当代台湾学人龚鹏程的文学史书写以语言文字的文学观念作为叙述对象,其传统文化理论建构一方面把中国言文传统纳入到文学史的表述范围里得到阐释,另一方面亦沿承晚清学人“融经入史”的学术转向,把“六经皆文”观念纳入到传统文化中,与文学观念变迁历程相互映射,构成广博的文学文化历史图景,这与谢无量“融经入史”的文学史书写在文化层面遥相呼应,另一方面台湾地区的文学研究至始至终谨统于国学研究之下,当中的实证精神促使文学史研究往史料考陈方向不断挖掘新的文学材料,对于大陆文学史研究学者来说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启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