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毕淑敏和余华是执著于表现死亡主题的代表性作家。本文从死亡主题切入,对两位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小说死亡主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毕淑敏和余华是执著于表现死亡主题的代表性作家。本文从死亡主题切入,对两位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小说死亡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风貌及成因。毕淑敏、余华都曾弃医从文,相似的医学背景促成了他们共同的死亡情结,但并未造就出两个风格相同的死亡文本世界。毕淑敏、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异大于同。虽然二人均以本真的态度直面死亡,以死观生,但是毕淑敏立足于人的生命尊严,以坦然赴死实现生命意义的超越和升华;而余华从人的主体意识弱化、消失方面,以茫然死去反观生命价值的消解和荒诞。同时虽然二人都自觉而虔诚地追求“死亡真实”,但毕淑敏倾向从客观真实来表现死亡,文本中的死亡具有亲历性特征;余华则着重于主观真实的个性书写,死亡在他笔下是幻化性的寓言。两位作家的死亡叙述也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在叙述的情感基调、场景描摹、人性审视三个方面。毕淑敏总是对生命抱有悲悯情怀,将死亡图景做隐晦化处理,注重对人性真善美的挖掘;余华却一直冷眼旁观生命的凋零,在一览无遗的死亡叙述中专注于人性伪恶丑的提炼。毕淑敏、余华死亡主题小说中出现的这些个体差异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和文化熏陶。当然他们的创作有得有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人们带入了现代意义的死亡认识和书写的领域。
其他文献
先占制度起源于罗马法,是所有权的原始取得方式之一。在罗马法中,立法者采用自由先占主义的立法体例,即无论是无主动产还是无主不动产,都可以通过先占取得其所有权。而日耳曼
张胜的《从战争中走来》充分显示了作家主体性,给传记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研究文本。作家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于传记文学的创作始终,其中最突出的是作家如何面对传主,走进传主
中国传统民居一般采用木构架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千锤百炼,其形式、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工业革命产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集中反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旅游竞争的日益激烈,设计独特的城市旅游形象、提升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越来越多地被关注。文章以重庆
档案统计工作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统计工作是以表册、数字等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有关情况的档案业务工作,是了解和掌握
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年轻员工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经历着一系列剧烈的变化,产生了诸多人格发展的困境。对于大型工业企业来说,年轻员工的思想政
本文以学生就业取向为研究内容,以地方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的相关原理,采用问卷调查、专题座谈,通过对吉首大学女大学生就业取向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引起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育龄妇女人群中发病率约6%~10%,占无排卵性不孕症的75%,是一种以卵泡发育障碍、雄激素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和高校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高校教师的评价制度和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人事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胜任力的概
依据模态分析理论,针对出现疲劳损伤的某型桥壳,建立桥壳的有限元模型以及Adams环境下的虚拟样机模型,对桥壳进行疲劳寿命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桥壳结构满足强度、刚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