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高层环流、气温异常对我国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pwd1988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全国160站1960~2002年的逐月平均温度资料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提供的45年逐月温度场、风场及位势高度场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SVD分析以及E-P通量及其散度的计算对北半球高层环流、气温异常对我国冬夏两季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作了相关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挑选预报因子建立了冬夏两季地面气温异常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平流层中高纬度环流、气温的异常对我国西北、黄河、江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季地面气温影响十分显著。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前期两个月的北半球40°N~60°N,90°W附近从平流层到对流层底温度场、纬向风场以及位势高度场均存在一个对我国冬季地面气温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而平流层环流、气温的变化对我国夏季地面气温的影响区域与冬季明显不同。夏季我国西北、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的地面气温主要受到前期平流层中低纬度环流、气温异常的影响。前期两个月平流层温度场的异常以及低纬度太平洋上空纬向风场和中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场的异常对7月我国气温的变化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通过研究前期两个月北半球高层环流、气温异常对我国地面气温的影响,发现利用平流层相关的气象要素作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报因子,能较好地预测冬夏两季我国地面气温的异常变化。
其他文献
目前对风暴尺度系统初始误差增长及传播特征的认识比较缺乏,而这又是建立风暴尺度集合预报的基础。针对风暴尺度系统的特性,研究合适的误差引入方法以及它们的增长、传播和演变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新认识新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中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独特功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的习惯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来谈谈多媒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相结合,给数学教
为了研究造成2006年夏季川渝区域高温干旱的物理机制,本文利用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对2006年6-8月川渝地区(102°E-112°E)纬向平均的经向环流进行数值模拟,定量诊断出各动力、热力
本文运用欧洲中心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极涡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和振荡周期,研究了ENSO信号与平流层极涡活动异常的关系,探讨了大气对热带海温异常的热力适
利用近五十年来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SST异常变化的两个主要模态,论文还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异常的特征
本文从多尺度影响系统、热力及动力物理量诊断分析以及中尺度数值模拟对2006年4月11~12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其强降温、大风
本文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通过气象广域网和互联网共享的共享方法及其实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远程显示和调用。 第一部分介绍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